12. 第12集《靈峰宗論導讀》(3 / 4)

小說:靈峰宗論 作者:妙音0

火焰的燃燒,它又能夠把膏油加以融化,又創造出更多的膏油。所以膏油支援著火焰,火焰也能夠創造膏油,所以這兩個終始相需。從最初的發心到最後的成佛,是互相資助的。教引生觀,我們透過觀照又增長我們對教理的理解,這也是兩個互相的輾轉的增勝。

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

如果我們今天一出家就開始觀心,說這個觀心很簡單嘛,也不要什麼語言文字,就是雙腿一盤就開始觀心,這樣子呢——“暗”——很容易在黑暗當中的摸索就掉到水溝裡面去了。因為沒有人指導,偏空暗證,錯認訊息,這樣子叫作暗。就是這個人他本身沒有在修觀之前把這個正確的方法加以學習,這個是非常危險的,就像一個人在黑暗當中,他靠著直覺往東往西,靠直覺,很容易墮坑落塹。“迷心逐教者浮”,你一天到晚研究教典,也不靜坐、以佛法的理論來觀照一念的心性,這樣子會使令你這個人浮動,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能調伏,就說食數寶。

浮則茫無歸著,暗則愈趨愈偽,此末世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浮的過失——“茫無歸著”,我們就整天心外求法,學無量無邊的佛法也不知道目的是什麼,沒有會歸處。“暗則愈趨愈偽”——這個人他沒有修行,煩惱很重,但是還沒有什麼邪見;這個人他不研究教理,越修行,外道的知見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偽,離佛法的聖道越來越遠,這就是為什麼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這個意思是說,在當時的明朝,禪宗的人多數是有觀無教,歡喜參“什麼是我本來面目”,其實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你一念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就是你本來面目。教門有教無觀,所以外表是很多人修行,但真實上是衰微了,因為教、觀不能夠同時地操作。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其實這一段主要就是要我們注意第一句話:“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這個“終始相需”這句話太重要了。有些人說,我出家以後,我花五年的時間研究教理,然後我就一路地修行,住茅篷一路修行。這個是錯誤的。難道你前面的五年不修觀,後面的五年就不再看教理了?這個是這樣子的,你每一個時段、每一個剎那都是膏火相續,就是終始相續的。等覺菩薩,我們看這個等覺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陀說法的時候,他還要在旁邊常隨佛學,大乘佛法不斷地聞思。

就是說從你的修行的起步,你所研究的教理,就要開始去觀心;不斷地觀心,你又不斷地研究經典,它們兩個互相地增上、互相地增上。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終始相需”,這個“終”就是等覺菩薩的後心,這個“始”就是最初的發心,都是要互相地資助,缺一不可的。沒有說哪一個時段專門研究教理,哪一個時段專門修行。當然在加行上,某一個時段偏重在行門,但是這教跟觀一定是互相資助的。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教觀的相互關係作一個總標。這以下看別釋,教觀的一個操作。那麼這個教法應該怎麼去學習呢?觀法應該怎麼去觀呢?再看第二段:

二、別釋

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

在教法的學習我們要注意一個觀點:就是一切的了義大乘、佛陀的經典或者是歷代祖師的開示、法語、公案,那麼都是一念心性的註解,說來說去,以不同的角度來發明我們一念的心性,就是一切的法門以明心為要,是這個意思。所有的教法都在發明生命的真相——這個人為什麼會流轉?這個人為什麼會還滅?說明流轉門、還滅門,而整個流轉、還滅的因緣就在你一念的心的迷悟。所以如何地明白這一念心、進一步地去調整這一念心,是個關鍵,你連心都不明白,你怎麼調整呢?所以這個地方在教法上,你應該先明白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實相。然後再講修觀:

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這個在修觀這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我們如果說這句話不明白,那在整個天台宗的判教,你不能入大乘種性的,不可以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當我們是迷的時候是全真成妄,全部的真心全體是妄想,當我們悟的時候全體的妄想變成全部的真心,這個是大乘的不二法門。

這個地方,在大乘的思想當中,說這個諸佛的解脫在眾生的心行中求。就是你因地的時候,什麼叫稱性起修?就是你一定要透過大乘經論的聞思,然後肯定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全體是真如本性的全體大用,它的本性就是真如。你以後成佛以後,你以後在菩提樹下一念的相應,相應慧現前,成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