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2集《靈峰宗論導讀》(2 / 4)

小說:靈峰宗論 作者:妙音0

二、天台宗:在觀心,它偏重在肯定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你看,天台宗修觀的時候,密宗跟天台宗、淨土宗都是這個思想,你看這個淨土宗,你用什麼心情去唸佛呢?——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我一念心性雖業障深重,但是不離開阿彌陀佛的心性。就是,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是我心內的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所以天台宗、淨土宗跟密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肯定的。它一開始要你相信你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等待著你去開發,講“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你念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唸佛?你用什麼心情去唸佛會影響到你未來的功德。你說我是事持,我這一念心是業障深重,是獨立的自我,阿彌陀佛是十萬億佛土外有個阿彌陀佛,也是有獨立體性的,但是沒關係,我們兩個是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對你通身靠倒。這樣的唸佛,你的功德有限,這是一個權教法門的唸佛,對治法門的唸佛。

天台宗的唸佛:

他是要你相信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本身就是具足彌陀的功德,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在哪裡?就在你打妄想的心中。但是你怎麼開顯呢?託彼名號,顯我自性,假借彌陀名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就入了一心三昧,你念佛的時候,念念之間“無不從此法界流”,你這一念清淨光明的本性當中發動了一個佛號,這個佛號“無不還歸此法界”,最後還是莊嚴你這一念心性,又開顯你這念心性。這樣子的唸佛呢,智者大師的意思是,大白牛車,圓頓止觀。

什麼是圓頓止觀呢?

就是不管你修什麼觀、不管你持什麼咒,你只要有這樣的作意,你知道所有的功德是你一念心所發動出來,最後的功德還是在開顯你一念的清淨心。從這樣子的心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樣子就是入一行三昧。這樣子的功德,不管你是修五戒十善,這個人天的善法都能夠通向於無上菩提,所有的功德都通向無上菩提。這個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入不思議境”,就是這個叫不思議境,或者《華嚴經》說“入普賢願海”。

其實這個普賢願海,每一個法都是很簡單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法,只是說他內心當中有這樣的正見、有這樣的作意,一切法往清淨心上去會,這個就“入普賢願海”,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向此薦取”,你知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讚歎佛菩薩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鹹非心外施設,勉之!”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你的一念心中,等待你去開發,善知識莫向外求,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真如實相,我們前面主要是發明空義,從這當中看到中道的實相,看到我們一念的心性,這個時候就真實地看到了諸法的全部的面目。我們再看下一段,看第三篇,請合掌。

(三)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故離教觀心者暗,迷心逐教者浮;浮則茫無歸著,暗則愈趨愈偽,此末世禪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己為物,認物為己。若能直觀現前一念,的確不在內外中間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雲“量同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一切時放教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亦不認歷歷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體,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

這一篇就是把天台的觀心法門,把它作一個更詳細的實際的操作。前面偏向在理論,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理論,這以下把操作的方法講得更詳細。第一段先把教觀的關係作一個說明。

一、總標

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有兩個內涵:第一、教:是教法的學習,就是我們應該先學習佛陀跟歷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些語言文字的教法,這是所謂的解門。第二、觀:依止這個解門依教起觀,內心生起觀照的智慧,這叫行門。教跟觀,這是大乘佛法的兩個根本,解行並重。

這兩個情況的操作講一個譬喻:“譬膏火”,這個蠟燭之所以能夠發出光明,這當中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它有油膏,這個膏油它能夠支援火焰,使令火焰能夠燃燒;這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