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32面。
這一段是講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我們能夠觀照一念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就能夠通往諸法實相,就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法的功德,這個是天台宗修行的一個方法。看最後一段:
迷此一念即空則為六凡,
迷即假則為二乘,
迷即中則為別教。
對於諸法實相的一個迷悟的差別就安立了十法界。說這個人為什麼會在六凡法界流轉呢?他的因緣在哪裡?就是“迷此一念即空”——這個人他內心當中他一直認為他的內心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有這個自我,他的有所得的心使令他雖然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不能解脫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的這個流轉的力量,不可以。他內心當中一直處在有所得的境界,他只能在有相的境界分別,所以說他不能解脫生死的。六凡法界就是“迷此一念心性即空”,他一直認為有所得。
“迷即假則為二乘”:二乘的聖人觀一切法空,把我們對於常一主宰我的那個顛倒的戲論給消滅了,但是二乘人不修假觀,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因緣他不明白。所以在律上說,有一個居士問一個阿羅漢鹽巴要怎麼去使用,阿羅漢不清楚;問一個凡夫比丘,這個比丘能夠講出鹽巴有十種的功能出來。這個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叫作不染汙無知。這種無知它不起煩惱的,不障礙出離三界,但是這個無知是一種所知障,障礙我們所知的境界。佛陀是二障永除,名為正遍知。佛陀能夠把這個所知障完全息滅,佛陀那一念心叫正遍知。
什麼叫正遍知呢?《華嚴經》上說,佛陀的一念的心性,一念間造一切法。佛陀的每一個念頭明白一切的法,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打什麼妄想,佛陀如實地知、如實地見。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正遍知,正確地普遍地了知一切法,同時的。當然這個是甚深甚深,二乘人當然這方面就比較差,二乘人對即假他是迷惑的,所以他不能夠去成就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來莊嚴他這一念空性。
“迷即中則為別教”——別教的菩薩他有時候修空觀,他就會對假觀比較薄弱;他一修假觀有時候就生起執著,有所得的心又會現前。這個空跟有很難調和,別教的菩薩中道的實相就是很難均等。
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於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三千果成,鹹稱常樂矣!
三觀的修行次第:
剛開始我們先觀照現前一念,我們經常地觀照我們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內心當中就能夠入不思議境,入這個妙法。然後,你觀你現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以後,你就能夠以這樣的觀念普遍地觀十法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說不於九法界外有一個佛界,也不於佛界外有九法界。這個意思就是說,當然這個九法界是眾生法界,那是一個惑業苦的法界,佛法界是一個萬德莊嚴的法界。但是當我們用一念心性來觀察的時候,這兩個雜染的、清淨的法界就統一起來了。就是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迴頓息。從一念的心性來說,佛法界沒有離開眾生法界,眾生法界沒有離開佛法界,就是一念心性的染淨的差別而已。這樣子呢,“三千果成,鹹稱常樂”,這個三千果成是比喻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常樂我淨的功德就能夠慢慢成就。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
我們能夠從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去了解,那麼你就能夠知道一切的經典、所有祖師的開示,所謂的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在這個地方。什麼是祖師的西來意?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的清淨的傳承,大乘佛法的實相義就在這個地方。
觀心法門,觀即空是容易理解的,這個即假那是不容易,甚深甚深。這個即假,觀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因緣,唯識宗跟天台宗的觀法是不太一樣的:
一、唯識宗:在觀這個即假,觀一念心識即假,態度是否定的成份多。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動,這一念心的活動那就帶動了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唯識學認為我們這一念心“每一個眾生都有罪”這句話是對的,唯識學是這個意思,就是你內心當中你不能解脫罪業的,不行。所以唯識學修觀的時候對心識都是否定的,破執,它偏重在破執。“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唯識宗在觀心的時候,它是否定的成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