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舵師。
餘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
其它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舟當中的種種的器具,各式各樣的資具,這是一個助行,使令這個船開得又快又穩當。
這是一個總標,就是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信心和智慧兩個內涵來說明。這以下正宗分把信心跟智慧的內涵詳細地開顯出來。看第二段:
二、正宗分
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沉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
(一)思惟苦諦:我們如何建立三寶的信心呢?這當中有一個方法——“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我們剛開始建立信心就是要去思惟苦諦——思惟流轉的痛苦。這個流轉的痛苦當然也包括了現生的痛苦,各式各樣老病死的痛苦的刺激,更重要要思惟無常,去對治我們對來生的愛取。這個無常的苦是通三界的。
世間的安樂有兩種,一種是五欲的安樂,一種是聖道的安樂。我們應該對安樂作一個簡別。就是說五欲的安樂它本身夾帶著過患,“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雖然可以使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這個甜美的食物當中有毒藥在裡面。我們在受用世間五欲的快樂,一定會創造煩惱跟罪業,而這當中相對於未來說已經種下一個痛苦的因地了,未來的地獄的苦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就的。所以說呢,這個世間的欲樂它本身夾帶過患。第二個,它是不安穩性的,它隨時會失壞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從苦諦跟無常,使令我們真正地厭惡三界的流轉。這個是一個真實的信心的第一個內涵,從苦諦的思惟。
(二)思惟集諦:為什麼會有痛苦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不得沉迷五欲,執著世情”,主要的是我們對於五欲跟世間感情的一個愛著。這個欲跟情都是煩惱,但是這個欲是比較粗重的煩惱,這個情是比較輕微的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是生死的根源。
那怎麼辦呢?
“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知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
世間的感情它是障礙聖道的。蕅益大師說,臨命終的時候對三界的感情,“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不要說動慾望,就是動感情都不得了,我們這唸對世間的愛著心在臨終一動,它就會去滋潤我們過去無量無邊的業力,使令這個業力變成有得果報的力量的業力,愛取有,變成有支。所以這個情是生死的根本。那麼這個五欲就更嚴重了,那是三惡道的根本。
這個是生死長夜中的真實信心,這個是我們對於三寶的信心是從苦諦跟集諦的認識所建立的。這個皈依的心情,如果我們對於流轉的痛苦沒有感受,我們也就不知道三寶的偉大。你說我在三界中流轉得好好的嘛,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那個時候你很難對三寶真實地生起皈依心。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是思惟苦諦,思惟流轉的痛苦,再思惟這個痛苦當中它的本質是由煩惱跟罪業所滋潤的。苦諦等於是報障,這個集諦是煩惱障、業障。從這個三障的煩惱障、報障、業障的干擾,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沒有解脫的因緣,我們只有仰仗三寶的加持。這個是我們在生死長夜當中真實地對三寶生起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是這樣子的。有了信心以後做什麼事呢?
發此心已,即宜急求智慧以為導師。
那麼有了信心以後,你應該要去追求你的智慧,如何正確地去抉擇出一套解脫的道路出來。這個智慧有兩個方法:
第一親近明師良友,
第二讀誦方等大乘。
我們學習佛法是兩個因緣:第一個、依止人,第二個、依止法。這個人當然是親近善知識。這個佛法是重視傳承,就是佛祖一脈相承的傳承。第二個、依止法,讀誦方等大乘,這個是在佛法當中的聞思。一個是人,一個是法。為什麼這樣講呢?
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
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
雖然說我們學佛是依法不依人,這句話是對,但是,我們初學者我們不知道這個法是對不對,那麼我們剛開始如果沒有正確地簡別這個人的話,我們就很難知道他所說的法對不對。所以說我們還沒有正確的簡別智慧之前,要依法又要依人,這兩個都很重要。所以,沒有明師良友,我們不能夠去增上我們的身心;沒有大乘的佛法,決無出世的正楷,沒有一個正確的軌則,正確的模式。
臨濟宗有一個祖師叫黃檗禪師,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