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才初次出現。
更進一步說,沒有人就沒有道路。道路存在於每個人的腳下,比起“存在”,也許人類“勞作”、“走”、“行”、“前進”的行為導致了道路的說法更加恰當。眾人踩踏一個地方比一個人開闢道路更加省力,所以漸漸地大家都走到了同樣的地方,於是“道路”就逐漸形成了。
也就是說,道路存在於個人心中,人心所到的地方就成了路。所謂“各自拓寬道路”,不是指客觀的道路,而是指每個人心中的路,心所能及的地方就自然成路。換言之,一個人只要對個人、周圍、社會、天地問心無愧,就可以認為他走的道路是正確的。這裡所說的“路”,也並非是指具體的路,否則就會生出寬窄、遠近、單純或是繁冗、險峻或是平坦等諸多疑問。如果不拘泥於這些,我們在論及“道路”的時候,就能忘卻遠近等凡俗問題的束縛,達到“心外無別道”的境界。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1)
世上的路有高有低“處世”一詞的意思非常寬泛,我將其理解為“和除自己以外的大多數人共同生存”。那麼,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處世呢?有的人根本就漠視處世的方法,也有的人認為,人生應該辛勤地學習知識、儲備金錢,還有的人認為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就好。對待人生的看法也是一樣,有的人認為人生最絢爛的時期只有五十年,應該及時行樂;也有人的想法與此相反,認為人生應該細水長流。說起人的想法為什麼會相差如此巨大,理由有很多。比如,有人生性樂觀,有人卻正好與此相反;有人是因為身體原因,有的人是因為遭遇了痛苦的經歷而改變了想法。
雖然世人想法千差萬別有如此眾多的理由,我在這裡想說的卻是:生活有各種各樣的型別和階段,每個人根據自己所處的階段不同,處世方法也有所差異。小石川的水道街作為一條街道來說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與其他街道相比,它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分為高低兩段。雖然同為水道街的組成部分,但道路的兩側一邊高一邊低……這讓我想起:無論誰的一生都要與人同行,在車水馬龍的寬闊大路上行走,路上有或高或低的臺階,所以有人走在比別人高的地方,有人走在比別人低的地方。職業道德和人的絕對道德前幾天,我去參加了一個賞菊的宴會,一起受到款待的還有我的好幾個友人。聊天的時候,我們談到一個大家都認識的新聞記者。其中一兩個人說“他人品很好”,另一人說“那人很差勁”,又有人說“那人人品很不錯”,還有人說“那人人品真差”,像這樣,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人的評價完全相反。在一旁聽著的我頗感疑惑:“對同一個人的看法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難道不覺得很奇怪嗎?這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於是,大家又告訴我說,他們談到的這個人經常出去採訪、蒐集素材。
有人說:“現在的新聞記者很少有像他那樣能明辨是非、品行端正的,而且他文筆也不錯,是個讓人敬佩的人!”有人馬上就說:“哪裡呀,那人在大學時就不怎麼樣,畢業以後也是到處碰壁!”我在旁邊一邊聽一邊想:從高的一方來看(在這裡說“高”“低”似乎有點可笑),也就是從社會的普遍標準——當官就是地位高的標準來衡量,這位記者大學畢業以後沒有參加高等文官的考試,作為新聞記者,社會地位很低,可見他的人品也不怎麼樣。從官位決定人的優劣的標準來看,這位記者是個品質惡劣的人。但是,在欣賞他的人看來,現在從事記者行業的人——可悲的是,大多數都素質低下——他在其中算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的了。也許要是整個行業的水平都能提升的話,他並不怎麼優秀,但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他確實算是一個溫文爾雅之人。
這並不限於人本身而言,而是放到世人處世時所站的高低立場來講的。人若走在高的地方,其身高即使相對周圍的人來說算是矮的,但是對低的地方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高大的。這有點類似我們平日所說的“高不成,低不就”。
這也說明,很難從傳聞來準確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一般來說,我們容易以自己的境遇為標準來輕率地給一個人定性。換言之,也就是容易根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但是,沒有和眾多“道路”比較,僅僅單就一條“道路”來判斷就足夠了嗎?而且,我們每個人就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嗎?這些也是我想提出來的問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2)
諸位都是從事雜誌經營工作的,很清楚現在日本雜誌行業的水平還很低。也許諸位站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高度看,會認為這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