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修養 作者:冰點沸點

�錐鼐褪且桓齙叵陸煌ǚ淺7⒋鐧某鞘校��從諗υ己馱笪鞽鞘本塗梢猿俗�5椎緋擔桓叩牡纜酚械母叨染�耍��綹嘸芴�讕褪僑鞝恕�

但是,不管道路當初建造得多高,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也會漸漸磨滅變低。我在滿洲日語裡稱中國東北為“滿州”。——譯者注時,曾經在原野裡看到一些低窪的地方,開始我以為那是河,但裡面並沒有水,詢問別人才知道,那裡以前是路,地面在幾百年間不斷受到馬車的碾壓,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滿洲有“滄海桑田,道路變川”的說法。在臺灣、爪哇、南洋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況,地面雖然陷下去了,但還依稀可以辨別出來道路的模樣,只不過人已經不能行走。也許有人會認為道路的地勢高些最好,其實不然。有時候根據使用目的不同,地勢低的反而好一些。道路的高低好壞要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呢?這是第六個問題。人的道路,變與不變,孰好孰壞?另外,道路還存在一成不變和臨時的問題。比如,道路施工時需要暫時禁止通行,工程結束以後又恢復通行,而新路修築好了以後有可能封閉舊路。河流為船行的路,看上去似乎一成不變,但正如“河流”的“流”一樣,蜿蜒的河流也有九曲十八彎。 。 想看書來

一、一條人應該走的路(4)

道路也和河流一樣有相似的變遷。十八年前,我在巴黎博覽會上看到過一種稱為“移動站臺”的設施,其中的道路可以不斷地自行移動。在“移動站臺”中,有三條宛如出自箱根木藝在箱根溫泉一帶出售的木製工藝品。——譯者注巧匠之手的精緻道路。甲道路以人行走的正常速度移動,我踏上去試著在上面行走,原本在上面的友人和我以同樣的速度往相同的方向移動。乙道路的速度稍微快一些,相當於小跑的速度,丙則大約是馬車行駛時候的速度。這樣看來,道路並不全是固定不動,而是移動不定的。佐藤一齋先生在《言志晚錄》中說道:“天道無變動而變化,地道有變化而無變化。我立兩間,仰觀,俯察,裁成而相輔之。即是人道之變化,參天地所以也。”自然之道和人行之道道路有不同的種類,既有常見的公用道路,也有隻允許個別人通行的私道。對了,現在還出現了一種既不是公道,也不是私道,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軌道”,只要付錢買票後就能在上面暢行無阻。公道是普通的供公眾行走的道路,私道又分為兩種,一種高尚,一種卑賤。從前有一種路叫“穴道”,是從地下挖掘的。據說羅馬有的修道院就有秘密的地下通道,甚至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傳說:修女們透過這些秘密通道和外界聯絡,在裡面撫養私生子。這屬於私道當中下等的一類。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高尚的私道,世上有很多人在上面行走,潛心修煉自己,這就是遠離俗世紅塵的私道。下面這首和歌的作者我已經忘記了:武藏野上路縱橫,神之正道任吾行。和歌。——譯者注假如不是像這樣行走在神之正道上,只要稍微陷入逆境就會狼狽不堪吧。

也許世上這樣的道路還會越來越多。

在這裡,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所謂的“道路”,究竟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因為人行走而形成的呢?從字面上看,“道”這個字,是“首”加“辶”,也就是“首”跑的路謂之“道”,表明人所走過的地方就形成了道路,所以這樣說來,道路並不是自然天成的。

正如尼采所說:從一座山到達另外一座山最近的方法是從山頂到山頂。但是,人走這條道,腿的長度不夠。因為腿短,所以要翻山越嶺、上下求索,在這期間才出現了道路。也並不是說不存在世上本來就有路的說法,比如自然主義就主張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滿足人的自然需求。最近這個學派還出了個被稱為“齙牙龜”明治末年,東京發生了池田龜太郎因性變態殺人事件。此後,“齙牙龜太郎”就成為性變態者的代名詞。——譯者注先生的著名徒弟,他們就稱之為“自然之道”。不過,我們還是主張將人走的路稱為“人道”。於是,以下的問題就產生了:路究竟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一條人應該走的路記得鳥羽天皇平安時代後期的天皇。——譯者注曾經吟過這樣一首御製和歌:踩踏深山泥,悄然已成道,路雖在腳下,世人卻不知。和歌。——譯者注這首歌可以解讀為:道路並非天然存在,自己的雙腳踩踏泥土之後,世上才初次出現了道路。這和“道路自然天成”的意思有所差異。假如地勢變化能夠自然形成道路的話,對人類來說固然方便,但在人的雙腳踏上去之前,也就是隻要大自然的原始面貌中還沒有滲入人的蹤跡之前,都不能認為有“道路”存在。只有人在一個起點和另一個起點之間跋涉而留下足跡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