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生活是什麼樣的一本書,《修養》則是他時隔十年後重新探索日本的精神生活應該怎麼樣的一本書。把這兩本結合起來閱讀的話,也許可以糾正讀者對於《武士道》一書認識的偏頗。除此之外,新渡戶稻造有關道德修養方面的著作還有《隨想錄》、《隨感錄》、《自警錄》、《處世之道》、《人生雜感》、《人生讀本》等。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讀書界並不太瞭解新渡戶稻造其人以及其思想,即使見過5000日元紙幣頭像的人大概也不會關心此人乃何許人也。作為1984年版紙幣的頭像人物,新渡戶稻造和福澤諭吉、夏目漱石一起成為代表近代日本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被稱為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出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武士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代跟伯父在東京上學,十歲進私立英語學校讀書,十五歲時考入札幌農學校學習農學,受時任農學校教員的美國人克拉克的影響,信仰基督教。札幌農學校畢業後,在北海道開拓廳工作兩年。1883年,新渡戶考入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和農業經濟。1884年留學美國,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1887年留學德國,1891年回國,先後在札幌農學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任教。其間1906年至1913年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1918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1920年至1926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次長,1933年因病在加拿大去世。作為一個農學家,他在農業史和殖民地農業政策方面頗有建樹。作為教育家,他向近代日本傳播了教養主義和修養主義。作為外交家,在國際聯盟工作時代,他在世界各地講演以推動世界各國間的和平友好,並主持成立了世界知識界人士參加的委員會,即當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前身。作為思想家,他對於日本人精神道德的論述,對於東西方文明的比較研究,成為日本近代思想寶庫中的珍貴資源。
前面已經提到,新渡戶稻造在擔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期間,在青年學生當中傳播他的教養主義思想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為不能受到中學教育的社會大眾,尤其是社會青年提供啟蒙教育。《修養》一書就是他這一時期修養思想的集大成,出版後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暢銷書。時隔百年後,當我發現這本書,沉浸在閱讀的喜悅當中時,意識到此書對我們當下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有許多啟示,遂發願翻譯成中文,介紹給我國讀者。
翻譯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實業之日本社1914年出版的《修養》作為文字,並參考了橘出版社的2002年版的《修養》。堅持直譯的原則,努力保持原作的風貌,儘量把作者的敘述風格傳達給中文讀者。本書序言至第八章由王成翻譯,第八章至第十七章由陳瑜翻譯,全書由王成校閱。由於譯者的水平所限,譯文有不妥之處,還望讀者指正。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央編譯出版社的譚潔女士、賈宇琰女士、好友周詩鴻、周敏西的支援,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王成
2008年10月28日
作者:新渡戶稻造
1862年出生於盛岡縣。札幌農業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德國。1894年在北海道的札幌市設立夜校,為貧困階層提供教育。歷任札幌農業學校教授、第一高等學校校長、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1919年至1926年擔任國際聯盟副秘書長。1933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去世。其著作有《武士道》、《隨想錄》、《東西文化交流》、《處世之道》等。
譯者:王成 、陳瑜
自省而果斷,即使貧窮內心也會滿足,即使受到誹謗也會自得其樂,即使身陷逆境也會感到幸福,懷著感激之情度過每一天。這就是我講解修養的目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總論 修養(1)
什麼是修養?單從字面上看,也許人們早已明白修養的意思,但是,若問修養的目的是什麼,自以為明白的人也會感到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以我的觀點,“修”乃修身的意思。日本古代是否有這樣的字句,不得而知。一般所言傳的說法大概是來自於《大學》。《大學》中說:“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治國、齊家、修身的排列順序來看,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支配自己的整個身心。即修身是以克己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