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部分(2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提起這支狼毫銅管大筆時,心頭卻一片冰冷,手也不由自主地瑟瑟顫抖起來。蒙恬的影像時隱時現,那道疑惑的目光森森然隱隱在暗中閃爍,李斯渾身不自在,心頭止不住一陣怦怦大跳……李斯屏息閉目片刻,心海驀然潮湧了。

寧為惡欲,不信偽善!

人性本惡,李斯豈能以迂闊待之哉!

功業在前,李斯豈能視而不見也!

扶蘇蒙恬當國,必以李斯為犧牲,李斯豈能束手待斃乎!

……

終於,那支大筆落下了,黃白色的羊皮紙上艱難地凸現出一個一個只有始皇帝嬴政才能寫出的獨特的秦篆——

朕巡天下,制六國復辟,懲不法兼併,勞國事以安秦政。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朕之所為。扶蘇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安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兵,屬裨將王離。始皇帝三十七年秋。

當最後一個字落下羊皮紙時,李斯的大筆脫手了,噗的一聲砸在了腳面上。疲憊已極的李斯頹然坐地,驀然抬眼,幽暗的視窗分明鑲嵌著蒙恬那雙森森然的目光!李斯心頭轟轟然翻湧,一口鮮血隨著山風中的雞鳴噴了出來……

二、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

大草原的秋色無以描畫,無以訴說。那蒼黃起伏的茫茫草浪,那霜白傲立的凜凜白樺,那火紅燃燒的蒼蒼胡楊,那橫亙天邊的巍巍青山,那恬靜流淌的滔滔清流,那蒼穹無垠的藍藍天宇,那無邊散落的點點牛羊,那縱使聖手也無由調製的色調,那即或賢哲也無由包容的器局,那醉人的牧歌,那飛馳的騎士,那柔爽的馬奶子,那香脆的炒黃米,那只有力士氣魄才敢於一搏的篝火烤羊大碗酒……廣袤的大草原囊括了天地滄桑,雄奇沉鬱而又迤邐妖冶,任你慷慨,任你狂放,任你感動,任你憂傷。

兩千二百一十七年前的這一日,草原秋色是一團激越的火焰。

萬里長城終於要在九原郊野合龍,整個陰山草原都沸騰了。

巍巍起伏的陰山山脊上各式旌旗招展,沉重悠揚的牛角號夾著大鼓大鑼的轟鳴連天而去。陰山南麓的草原上,黑色鐵騎列成了兩個距離遙遠的大方陣。方陣之間的草地上,是趕著牛群馬群羊群從陰山南北匯聚來的萬千牧民,牛羊嘶鳴人聲喧囂,或火坑踏舞,或聚酒長歌,或互換貨色,或摔跤較力,忙碌喜慶第一次瀰漫了經年征戰的大草原。更有修築長城已經休工的萬千黔首,頭包黑巾身著粗衣,揹負行囊手拄鐵耒,奮然擁擠在雄峻的長城內側的山頭山坡上指點品評,漫山遍野人聲如潮。草原的中心空曠地帶,正是東西長城的合龍口:自隴西臨洮而來的西長城,自遼東海濱而來的東長城,就要在九原北部的陰山草原的邊緣地帶合龍了。目下,秦磚築起的長城大牆與垛口已全部完工,唯餘中央垛口一方大石沒有砌上。這方大石,便是今日竣工大典所要完成的九原烽火臺龍口的填充物。此刻,中央龍口與烽火臺已經悉數披紅,臺上臺下旌旗如林;烽火臺上垂下了兩幅巨大的紅布,分別貼著碩大的白帛大字,東幅為“千秋大秦,北驅胡虜”,西幅為“萬里長城,南屏華夏”。

“蒙公,長城萬里,終合龍矣!”

“長公子,逾百萬民力,終可荷末歸田也!”

烽火臺上,蒙恬與扶蘇並肩佇立在垛口,都有著難以言傳的萬般感喟。短短一個月裡,蒙恬已經是須發皆白。扶蘇雖未見老相,也是精瘦黝黑一臉疲憊滄桑。自皇帝行營經九原直道南下,王離請見未見虛實,蒙恬扶蘇兩人便陷入了無以言狀的不安。期間,蒙恬接到郎中令府丞的公文一件,說郎中令已經奉詔趕赴甘泉宮,九原請遣返民力事的上書,業已派員送往甘泉宮呈報皇帝。蒙恬由是得知皇帝駐蹕甘泉宮,心頭疑雲愈加濃厚,幾次提出要南下甘泉宮晉見陛下,卻都被扶蘇堅執勸阻了。扶蘇的理由很紮實:父皇既到甘泉宮駐蹕,病勢必有所緩,國事必將納入常道,不需未奉詔書請見,徒然使父皇煩躁。蒙恬雖感扶蘇過分謹慎拘泥,卻還是沒有一力堅持。畢竟,蒙恬是將扶蘇做儲君待的,沒有扶蘇的明白意願,任何舉動都可能適得其反。然則,蒙恬還是沒有放鬆警覺,立即提出了另一則謀劃:加快長城合龍,竣工大典後立即遣返百萬民力;之後以此為重大國事邊事,兩人一起還都晉見皇帝。這次,扶蘇贊同了蒙恬主張。因為,蒙恬提出了一個扶蘇無法回答的巨大疑點:“皇帝勤政之風千古未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