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部分(1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生巔峰,不能不說,深植心田的警覺防範意識是他最為強固的盾牌。

至今,老師的《性惡篇》李斯還能一字一句地背誦出來: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憎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聲色之慾,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若飢,見尊長而不敢先食者,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有所代也。子之讓父,弟之讓兄,子之代父,弟之代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

凡禮義者,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凡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藝,苟有之中者,必不求於外。由此觀之,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夏)桀(盜)蹠,其性一也;君子其與小人,其性一也。……禮義積偽,豈人之本性也哉!……所以賤於桀(盜)蹠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堯問於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

李斯自然知道,老師荀子作《性惡篇》的本意,是為法治創立根基理論——人性之惡,必待師法而後正!乃老師性惡論之靈魂也。即或對人際交往之利害,老師也在《性惡篇》最末明白提出了“交賢師良友”之說,告誡世人:“……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也就是說,荀子的性惡論,本意不在激發人之惡欲,而在尋覓遏制人性惡的有效途徑。

雖然如此,對於李斯,《性惡篇》之振聾發聵,卻在於老師揭示的人世種種醜惡,在於老師所揭示的惡欲的無處不在的強大根基,在於性惡論給自己的惕厲之心。老師在《性惡篇》中反覆論證的六則立論,一開始便深深嵌進了李斯的心扉:一則,人性本惡,無可變更;二則,善者虛偽,不可相信;三則,利益爭奪,人之天性;四則,人有惡欲,天經地義;五則,聖人小人,皆有惡欲;六則,聖賢禮義,積偽欺世,效法必敗。總歸言之,老師的《性惡篇》在李斯心中錘鍊出的人生理念便是:人為功業利益而爭奪,是符合戰國大爭潮流的,是真實的人生奮爭;篤信禮義之道,則是偽善的欺騙,結果只能身敗名裂。李斯深信,師弟韓非若不是探刻揣摩了老師的性惡論,便錘鍊不出種種觸目驚心的權術防奸法則。李斯也一樣,若不是以老師的性惡論作為立身之道,也不會有人生煌煌功業。在靈魂深處,李斯從來都堅定如一地奉行著自己的人生鐵則。今日,有必要改變麼?

雞鳴之聲隨著山風掠過的時刻,李斯終於提起了那管大筆。

這是蒙恬為他特意製作的一支銅管狼毫大筆。那是蒙恬在陰山大草原的狼群中特意捕獵搜求的珍貴狼毫,只夠做兩支銅管大筆。蒙恬迴歸咸陽,一支大筆送給了秦王嬴政,一支大筆送給了長史李斯。當年,李斯曾為這支銅管狼毫大筆感動得淚光瑩然。因為,李斯知道蒙恬只做了兩支,曾勸蒙恬將這支大筆留給自己。蒙恬卻是一陣豪爽的大笑:“斯兄縱橫筆墨戰場,勾畫天下大政,焉能沒有一支神異大筆也!蒙恬刀劍生涯,何敢暴殄天物哉!”自那時起,這支銅管狼毫大筆再也沒有離開過李斯的案頭。每當他提起已經被摩挲得熠熠生光且已經變細的銅管,手指恰如其分地嵌進那幾道溫潤熟悉的微微凹凸,才思源源噴湧而出,眼前便會油然浮現出蒙恬那永遠帶有三分少年情懷的大笑,心頭便會泛起一陣堅實的暖流,是的,蒙恬的笑意是為他祝福的……

此刻,當李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