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說,李因為當天下午有蘇聯使團欲參觀中山艦,再致電蔣介石詢問是否可以將中山艦調回廣州。蔣答他本並無叫調軍艦,「你要開回去,你就開回去,何必多問。」李之龍於是把兩艘軍艦調回廣州。20日早上,蔣往汕頭途中突然折返,並且隨即下令全城*,出動軍警封鎖交通,同時,派親信分頭去佔中山艦,抓李之龍,扣任職黃埔及第一軍內共產黨主要人員周恩來等五十多人,包圍蘇聯使館辦事處及封鎖省港*委員會,並監視中央執委鄧演達。其理由是,蔣接訊息,懷疑國民黨內共產黨員與部份蘇聯顧問聯合一起要在廣州搞兵變。皆因原來當日有流言說,那兩軍艦進入黃埔港是蘇聯在幕後指使海軍人員意圖要將蔣介石劫持。所以,蔣在聞報後,先下手為強,一面出動黃埔部隊,一面下達了*令,把有關人一網打盡。

這不再是一樁小事,蔣的抓人封鎖行動,實在違反聯俄容共。*高層因遭逢突變而開會研究對策。部份人提議反擊,要把蔣介石打倒。*書記陳獨秀在蘇聯建議下則寧願承受打擊,不想國共合作中斷,最後妥協作罷。而國民黨內西山派叫好,汪精衛最氣憤。因他身為政府及軍委會主席事前不知情。蔣介石則解釋,事出倉促,迫於無奈,並假言甘受罰。及後經過審查,揭出那道所謂命令是由「孫文主義學會」人士故意偽造和發出的。背後主謀據說原與李之龍有私怨,因爭出任艦長有關。於是蔣介石又把新升中山艦長的歐陽格解職,並懲罰部份有關人員。4月蔣釋放了李之龍,但李職權全被撤銷。蘇聯使館重開,部份顧問遣走;第一軍內盡去共產黨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被解職,升何應欽擔任軍長。這支軍後稱為蔣嫡系。

最關鍵是,汪精衛對中山艦事件的發生和處理自認為被愚弄得顏面無光,向中央請病假,離職去了法國。至此國民黨的中央高層就再沒有誰能與蔣介石匹敵了。到6月,蔣被任命為北伐軍總司令,7月開始從廣州誓師出發。

現時,中山艦的事件仍是人言人殊,曾有多種陰謀推論,無論是否與蔣串同,他一人顯然自此手握帥權。

第2章,第5節:兩次北伐,如此統一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2章,第5節:兩次北伐,如此統一

第2章,第5節:

兩次北伐,如此統一

北伐本是謀中國的統一。它是繼續孫中山畢生仍未竟的遺志,解決南北分裂,建立真正共和,結束割據。

北伐分為前後兩期,至東北易幟才結束。由1926年7月起,至1928年12月止。之間,有寧漢兩政府分裂,有二次清共的屠殺;還有其它地方勢力乘勢附會,參加了國民黨,皆口頭上革命,其實是連手對付獨霸北京的奉系。即使最後宣稱統一,仍然各地各佔地盤;還是,變相繼續割據,實非真正歸屬。為了爭權奪利,不久戰爭繼續。

換一句話,北伐就是發動戰爭,揮軍北上,攻打其它地方勢力,武壓群雄,以一連串戰爭謀取最後勝利。

那時南北政府對立。南方是革命者。至少一直這樣自翔。北方全是軍閥。因各有各割據地盤。至於為何對立?可說由於彼此對共和的理解不同。孫有一套理想,由同盟會到國民黨,他發展了他對中國未來要走的「三*義」的政治綱領道路。求國家的獨立平等,求民族的自由*,求民生的安居樂業。孫一生為革命奔走,總又受制於只求割據的短視強人,直到目睹蘇聯十月革命成功,他才終於認為,以俄為師,再上征途。可是,天不假年,孫逝世了,他的追隨者依循著他的足印繼續。組織了革命軍,謀以武統一,再以憲改制。這是南方政府所高舉的旗號。至於北方,亦講共和;只是共和僅是一個幌子,主要還是如何擴大勢力,操縱國會,左右總統,以國家的名義搞私人的貸款,裝備軍隊,擴充實力,最終也是夢想以武稱雄。這就是當時北洋軍閥不同派系曾走的路。那時奉系當權。

當然,乍看起來,略加比對,南方比北方讓人更多了一分對未來前景的寄望。但是,當戰爭還是在繼續,當國家未達成統一,南北都實施軍政,民生均未見改善,就很難說,誰比誰好,誰比誰對。因為,雙方忙於打仗。

其實,北伐前中國大地上有三支大勢力。除了一支在南,亦即是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另外一支在北,那時候是奉系,以張作霖為帥;還有一支是在兩者之間。那是直系。只是那時曹錕也下臺了。這支勢力也已改組,一分為二:吳佩孚坐鎮江蘇,孫傳芳雄據浙江。

當時直系吳佩孚,盤據在湖南、湖北,河南及陝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