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孫因肝癌病發,死於北京,壯志未酬。是孫的後繼者以武力再北伐,終打破南北的對立,但又造成國共分裂。

綜觀在這十年之內,籠統地說,最初的五年是:南北對立為主,各自內鬥為輔。北方有直奉戰爭,南方有陳炯明叛。都是最突出的。說到底,同是爭領導權之戰。

至於其後的五年,則是南方的蔣介石崛起與意欲雄霸天下。由製造中山艦事變從而奪帥,到北伐中途帶頭髮起搞清共,他先取得了國民黨內領導權,隨奪取國共攜手的北伐果實;又以國民黨的軍隊合盟打敗北洋政府,繼以黃埔嫡系軍力逐一排除黨內異已。所謂中原大戰,實是兄弟鬩牆;國民軍內互競誰當最高司令之爭。也無所謂革命與不革命。最後,圍攻瑞金,是清共後再要趕盡殺絕。

自此,曾是中國南北政府對立之爭,遂演變為國共間的相持較量。強弱雖懸殊,取向卻不同。對立繼續。

第3章:安內與攘外的對立,導言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3章:安內與攘外的對立,導言

第3章:安內與攘外的對立,導言

當時的形勢與問題

當時的大氣候是要搶領導權。然後,領導全國,走向自強。至少,當時蔣介石是如此打算。毛澤東的紅軍力量較弱。所以,毛的燃眉之急,當然是要自保;不要被蔣消滅。他一方面以游擊戰應付蔣的追截圍攻,又一方面呼籲輿論,全國一心槍口對外,促蔣介石聯合抗日。

蔣是當時得令,指揮龐大軍隊,對井崗山毛的瑞金髮動五次圍攻。雖未因而奏功,但迫他們出走。然後,又再揮軍窮追,幾面合圍。毛率部眾,邊打邊移,在貴州和四川的山區展開運動戰。先衝破包圍網,再移流入山區。前後迂迴走了二萬多里,終於抵達陝西落腳延安。擺脫了蔣軍的追捕,再度重新部署力量。這也就是後來被描寫成傳奇式的萬里長征。毛在延安開始下一步的計劃。

1936年是中國抗日的一個轉捩年。先有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繼有抗日救國會成立,紛紛要求國人一致抗日。至12月,蔣至西安,本來是去前方督戰,想加緊圍剿共產黨,卻被在那裡領軍的張學良及楊虎城反戈脅持,要他同意抗日才肯將他釋放。經中共周恩來及其它人居中調停,經過多方談判,達成六項協議。蔣答應齊出兵攘外。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京近郊盧溝橋借尋找失兵為藉口,揮軍渡橋,發動攻勢。中國守軍抗拒,中日戰爭遂起。幾個月內,日軍不僅攻陷北京,連上海也打下,並揮軍再西進。南京接著棄守,政府遷往重慶。

至1938年,國共雙方攜手,終於拖住敵人,到處打防衛戰。中日戰爭開始進入拉鋸狀態。毛澤東在全國報章發表他的「論持久戰」等一連串有關抗日的戰略性文章。引起蔣對他的政治警惕,併成立「防共會」專責監督。

日軍在戰場上難操勝卷,開始採取以華制華策略,一是在東北用溥儀,二是在南京用汪精衛,分別各組政府代日本人管理中國。於是除了當時蔣、毛,再添汪和溥儀,中國人有四個政府推出四種救國方針。他們的明顯分歧是對日態度。但是彼此之間,由於考慮到誰領導中國,難免明爭暗鬥。汪和溥儀依賴日本,他們與蔣、毛打對臺。然而,若是談到主力,還是應看蔣、毛。由於國共的合作,軍隊中有新編制。其中有葉挺及項英統領的新四軍,是集合抗日敵後的游擊隊所組成。這支軍在抗日交戰中屢建奇功,戰績超卓,譽為鐵軍。葉挺本不屬紅軍,但後來明顯擁毛。蔣知道後,心存顧忌。1941年1月遂發生的「皖南事變」。新四軍在奉命轉移中被蔣系聯軍包圍夾擊,血戰多日,傷亡慘重。葉挺被捕,項英被殺。罪是違抗命令。一說項英是被軍中自己人所殺,然後這個人再去向蔣介石領獎。他拿到可觀數量的黃金後解甲回鄉享福,在半途中不明不白地從此消失了。這宗故事倒引證了一個揣測,國民黨曾出錢收買項英人頭。因項英是一名著名的共產黨員。

這一仗蔣雖非直接向毛的紅軍開火,但是這宗事件還是暴露了蔣的「剿共」之心。而實際上國共雙方較量依舊;攜手抗日又顯假,排除異己才是真。日本從1931年到1941年一直在揮軍侵略中國,蔣與毛對立的關係基本沒有變。

以下是概括地交代這十年中的重大事件和程序。

第3章,第1節:東北淪日,少帥歐遊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3章,第1節:東北淪日,少帥歐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