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但說到底,在任何國家及任何社會,總是富少貧多,中國情況亦是。白區,任富人去恃權壓榨絕大多數,最終造成眾叛親離,民變蜂起;紅區,讓更大多數窮人體現自己能改變並操縱今後的命運,政府更獲支援,人民更加團結。

故此白區與紅區的分歧,是兩種政治理想的分歧。分歧亦是對立;對立必須解決。抗日期間,以及抗日以後,*所採取的策略和取向是靈活而多面的。它一方面以廣泛的統一戰線策略,聯合國軍力量,打擊入侵日軍;但是它又堅持其自身在政治上的獨立,自有中央,指揮紅軍。這是對內策略。另一方面,它利用日本與英、美間的矛盾聯合英、美抵抗日本,但又時刻警惕英、美兩國帝國主義陰謀,堅決反對犧牲中國任何利益。這是對外策略。紅區與白區在那時有不同的走向,無疑要中國人從中作出選擇。 。 想看書來

第4章,第4節:曙光前夕,悲痛一頁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4章,第4節:曙光前夕,悲痛一頁

第4章,第4節:

曙光前夕,悲痛一頁

1944年是中日戰爭的第七年,在中國東北部那已平靜多年的中日正面戰場,日軍突從關外大舉揮兵南下。

那是因為他們奉命要在中國境內執行「一號作戰」。亦即,要從中國東北調動大軍,沿線南下,直至越南,務須一路上以軍力重佔和保持所經鐵路交通線的暢通,並儘可能地徹底摧毀中美軍在中國境內眾多軍用機場。其目的是,一方面欲藉此來繼續支援日軍在東南亞的軍力弱勢和物資,另方面是企圖阻撓中美用空軍封鎖太平洋海域及轟炸日本。這是日本最高軍事策略一項決定,欲挽其亞洲軍事的頹勢,全域性地對抗美軍的反攻。在此之前,中國、英國、美國已一齊發布了「開羅宣言」,三方商定,於勝利後日本過去在華所佔利益全部歸還中國。隨即,美軍在南太平洋發動了反攻,英軍從印度發兵東南亞,並要中國自雲南再遣兵進入緬甸配合作戰。蔣介石基本上同意。

據說自1944年初起,日本在東北有異動。中國方面亦接情報,只是不太全面,並未當一回事。同時在那個階段前,日軍曾集兵掃蕩山東的紅軍,國軍對日軍要南下毫無警惕,未加防範。又習慣了相安無事的國軍此刻正忙碌於走私,反而把軍車用作為官商勾結互相斂財的工具。

其時最接近東北的抗日第一戰區是由蔣鼎文及湯恩伯擔任正副司令官,指揮第15、19、28、31、14、4、36、39等共8個集團軍,合計約40萬人。又第五戰區(即安徽及江蘇司令官李宗仁)率第2集團軍在右翼、及第八戰區(亦即陝西南部司令官胡宗南)率第34集團軍在左翼,尚還有空軍(飛機156架)隨時可支援。力量毫不單薄。然而,當日軍於1944年4月17日正式發動「一號作戰」或稱「大陸打通作戰」後,國軍的幾道防禦戰線稍戰即潰,敗如雪崩。在中國抗戰歷史上,這亦稱「豫湘桂會戰」。其實是,國軍在河南、湖南、廣西等地區再次被日軍所挫敗。

1944年3月日軍先修橋為南渡黃河作準備。4月中旬正式發兵。分三路向河南推進。其主要目的是搶佔平漢鐵路(即北平至漢口)南段,這是日軍南下所需交通線第一截。因此,主要戰場是在河南。這地域屬國軍防禦第一戰區。日軍由其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以日軍第12軍(共5個師團、3個旅及飛機168架)為主力、另日軍第1軍和華北其它直屬部隊配合,共14•8萬餘人,先強渡黃河,繼佔平漢鐵路,向鄭州、洛陽等地進攻。

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及副司令官湯恩伯共同指揮8個集團軍(共17個軍)約40萬人展開應戰,曾以第28集團軍設陣黃河南岸抗擊日軍;又以第4集團軍在河南汜水縣山區廣佈防禦;並有第31集團軍集結在鄰近,待機接應進行殲敵。這場戰役史稱「豫中會戰」(日稱:平漢作戰),由1944年4月17日起至6月15日止,日軍4月23日攻陷鄭州,盡佔平漢鐵路地段;5月25日陷洛陽。自6月至中旬,國軍曾反攻,但日軍已入湖南。

與此同時,在豫西豫南的民眾竟到處對敗退國軍進襲;搶軍械,劫糧庫,流民蜂起,空室清野。據稱皆因國軍平日對民肆虐。又司令官蔣鼎文及湯恩伯兵敗潛逃時,前者要棄車騎驢,後者寧化裝伙伕,才不致受毆辱。

史載,5月中旬,蔣介石已明白日軍南下動向。蔣曾電告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敵軍打通平漢線以後,必繼續向粵漢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