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1 / 4)

毛澤東曾經把*在這抗日戰爭時期中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並概括其過程為:起,伏,起。或確切地叫作:一、上升時期;二、下降時期;三、再上升時期。第一階段,是從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為上升時期。即是,蘆溝橋事變引發中日抗戰為開端,國共雙方同意攜手合作,在抗日中劃分兩個戰場,國軍負責正面戰場,*負責游擊戰場。由於日軍在這階段動員主要軍力進攻,目標是要以武制勝,企圖早日結束戰爭,所以,壓力是在正面戰場,國軍全力用於禦敵。*則在合作中被改編為八路軍及新四軍,深入敵佔區,組織游擊戰,從而開始藉機擴大隊伍,並且建立眾多遊擊基地。這是發展時期。直至武漢、廣州失守,南京國民政府首都遷往重慶。日軍由於軍力分散,開始改用勸降策略。繼而汪精衛投日,在南京組偽政府,並執行對日佔區內的游擊隊伍展開連串掃蕩。於是從1941年起,矛頭全集中*。亦即毛澤東所說的第二階段下降時期。在1941年及1942年這兩年中,紅軍的隊伍在日佔區內三面受敵。一是,日軍與*之間的游擊戰爭;二是,汪氏南京偽政府的軍隊配合日軍向眾多遊擊根據地推行殺光、搶光、燒光政策;三是,部份國軍在曲線救國藉口下改投汪氏政權參加所謂「三光」行動。在這階段,紅軍的各處根據地不但面積縮小,同時人口驟減,其曾經一度迅速上升的隊伍亦由四十萬降至三十萬。這是艱難時期。第三階段,是從1943年1月起至1945年8月止,亦即是*力量發展過程中的再上升時期。那是由於日軍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全面引發了太平洋區域戰爭,美國正式對日宣戰,中國加入盟國抗日。一方面是日軍把其軍事重點移到南太平洋及東南亞,另方面是國軍因支援盟友英軍派兵去遠征緬甸,這遂放緩了對中國境內游擊戰的夾攻,直至日軍全面投降,紅軍力量又再上升發展。據*官方現時公開的資料,那時,全國已有十九個解放區,即除了陝甘寧區及晉察冀區兩地,遍及西北、華北、華中、華南,總面積約九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九千五百五十餘萬,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它人民軍隊上升到九十一萬,又民兵二百二十萬。它確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

反觀由蔣介石領導下的國軍及由國民黨操縱的國民政府,卻是相形見絀,每下愈況。先說國軍整體力量,對日抗戰自開始後,節節敗退,損員拆將。尤其是淞滬一役,蔣介石的黃埔精銳死傷嚴重,國軍少六十萬人。其後發兵緬甸,死十五萬。又1944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前,日本為了挽救東南亞的頹勢,曾經從中國東北調關東大軍南下,避開美國海軍對其海上交通封鎖。從3月起,日軍自東北發兵向中國東南沿海的諸省發動新進攻,由山東進河南,過福建,經兩廣,入貴州,至越南。國軍望風逃,兵敗如雪崩。至11月止,國軍在此役中死傷據報達六十萬眾。這就是抗戰歷史上接近尾聲時長達八個月的國軍大潰敗。

然而,籠統地說,至日本投降時國軍的總兵力還有四百萬以上,控制全國三億人口,隨後又佔領和接收全國大城市及各條鐵路交通,另外還有美國提供物資援助。相對之下,*紅軍較弱。那時共產黨的總軍力約有一百二十萬眾,共控制一億三千萬人口,主要以鄉村為據地。這亦構成以後全國白區與紅區的明顯特色,一集中在城市,一散佈在鄉間。前者以富人為國策物件,後者以貧民為支援骨幹。因而在施政上出現不同情況,所收效果有別。

在國民黨管治下的白區,這時,日軍已投降退走了,傅儀的滿洲國及由陳公博接手的南京偽政府均倒臺,蔣介石的目標是希望儘快恢復到蘆溝橋事變前那種情狀。強調正統,唯我獨尊,並認為可以憑武力完全壓倒*。但卻在經濟問題上,因濫發紙幣和縱容貪汙,導致民怨沸騰,人心思變。大城市內反內戰反飢餓的運動有升無減。這與*控制下的紅區,歌舞宣揚共產主義,推廣聯合統一戰線,恰成強烈比對。尤其*主張以「三三制」(共產黨員只佔三分之一)容納了「非黨員」(左派進步份子及中間派)參與邊區政府組織及其行政上的運作,照顧資產階層利益,取得更多群眾擁護。最突出是,減租減息。紅區內的農民因而少了重壓,地主也獲保證,收到租息。

整體來說,那時候的政府,白區內官員貪汙與弄權,紅區內相對地廉潔守紀;那時候的社會,白區內貧富兩極惡化,通貨膨脹,秩序混亂。但紅區內,農民佔大多數,物價控制,生活純樸,遂吸引更多年青革命者投奔。

所以概括地講,白區與紅區的分別,除了軍事上的,還有經濟上的,政治上的,甚至道德上的明顯比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