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12日起登陸,進攻惠州。中方以餘漢謀率第 12集團軍作為主力迎抗。然而,節節敗陣。10月15日失惠州,19日失增城,21日失廣州。至26日失佛山及其南郊,戰役結束。又因粵漢鐵路是由廣州通往武漢,故此,兩地同時放棄。

不過,日軍由於部隊伸展分散,自此無力再行集結西進。史家遂把這以後稱作為中日戰爭「相持階段」。

同時1938年 11月日本政府調整對華的新關係。提出以「睦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作為方針,展開「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自此在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決在佔領區扶植並強化傀儡政權,及加緊對重慶國民黨政權的分化。並且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以確保已佔領區的治安為主。

同月,蔣介石亦提出相應政策,「發動有限度之攻勢反擊」,但對「敵後方之遊擊部隊,則加強其對敵後方之控制與擾襲」。

無可否認,抗日戰爭御戰初期,是蔣方進行攘外政策最積極也同時是損失最慘重的一年。所有抗日正面戰爭,主要是國軍執行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分工。但也不能說紅軍沒參與。平型關那一役,還有百團大戰,都是紅軍在抗日期間著名的戰役。而且打得漂亮。不過,國軍的戰績也輝煌,就是更加悽慘壯烈,人數也多,規模較大。這當然也因為國軍與紅軍的比例不同。同時分擔的戰鬥任務不一樣。這時,最大的意外竟然是汪精衛自重慶出走。

第3章,第7節:抗戰初期,勝少敗多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3章,第7節:抗戰初期,勝少敗多

第3章,第7節:

抗戰初期,勝少敗多

抗日戰爭,一般是指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所發生的日軍侵華戰爭,特別是指八年抗戰,即是,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為止,因為歷時八年,所以如此稱謂。不過,亦有一些史家把上限提至「九。一八」事變,因為那是日軍侵佔中國東北事件開端。然而,因中國政府未起而抗日,所以,一般史家多數棄而不用, 因為據稱那是侵華,不是抗日。

史家把以上抗日的前後八年,劃分為三個各具特色的階段。既稱:初期、中期、後期;又稱:禦敵階段、相持階段、最後階段。所謂「禦敵階段」,是蘆溝橋的七七事變起,至武漢、廣州失守後為止。大概由1937年7月 至1938年10月。在這以後,日軍因為發展戰線範圍太廣,兵力過份分散,無法集結進擊。於是,開始加強誘降的手段和策略,一方面是意圖保持已佔城市,另方面是吸納漢奸以華治華,這遂進入一段較長期的「相持階段」。其跨度由三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的最初幾年;前後六年。至於「最後階段」是中日雙方於結束前在西南地域那段互相攻戰,然後,是日本向盟軍投降同時亦在中國停戰。

現時史家指出,當年蔣介石的禦敵策略,有成有敗。成,是把日軍大規模地誘至華南,使其陷於地窄山多的地盤內,無法運用重型武器,削弱其後深入進攻。所以,他棄平津平原而集軍於淞滬之戰,逼使日軍南下,鎖於華中丘陵。敗,是對抗戰沒有作好部署計劃。尤其是在淞滬棄守撤退時候,決定流於倉促,大軍崩如山倒。繼而遷都重慶,南京迅速失陷。守城總司令唐生智本率十五萬兵抵敵三天後先跑了,餘眾十萬又打三天,城破之後盡皆殉職。逃離者極少數。又日軍進城後展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歷時長達兩月,死難者三十萬。日軍可惡!人性可悲!

中國方面整個禦敵階段的過程大致是這樣:七七事變發生,平津相繼失陷。中日交鋒移到淞滬。上海的那場保衛戰曾進行三個月,國軍還是輸了,撤退亂作一團。蘇杭接著失守,同日宣佈遷都。日軍遂沿長江向西進軍。之前曾宣告可死守六個月的南京守衛戰,只曾戰鬥了六天,於12月13 日失陷。國民政府已於11月21日遷重慶。

1937年國共再攜手合作。8 月底雙方達成了協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華北戰場,進行獨立的對日遊擊戰。 9月,國民黨開大會透過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原則,擱置「安內」,共同「攘外」。全國分為五大戰區。基本以國軍為負責正面戰場,展開禦敵抗戰,主要阻敵西進。所謂「五大戰區」的劃分在初期大致由北至南,沿海而下,然後自東移西。第一戰區(河北、山東)初由蔣介石擔任司令官,繼由程潛接任;第二戰區(山西、察哈爾、綏遠)由閻錫山任司令;第三戰區(江蘇、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