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無力;右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餘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 治痰滿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水拌滲透) 橘紅(鹽水洗,各三兩) 桔梗 海蛤粉(另研) 栝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米(淡鹽水炒) 枳殼(麩炒) 連翹 枯黃芩(炒,各五錢) 貝母(去心炒,各一兩) 訶子皮 枯礬(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薑汁為丸如黍米大。淡薑湯下四、五十丸。不可過服,恐傷上焦元氣。
愚按前症若因鬱傷脾氣,脾血虛損,用歸脾湯加炒梔、柴胡治之,若因怒動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梔、柴胡平之;若因飲食傷脾,營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調之;若因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東垣先生雲∶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益虛,脾無所稟,五臟皆虛,諸症蜂起矣。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乾,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於餘。餘述東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徽州汪商,常服二陳、枳實、黃連、青皮、濃樸,胸腹快利,後患腹脹請治,脈已脫。餘曰∶至暮必歿。
已而果然。故《內經》千言萬語,只在人有胃氣則生,又曰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凡脈促、代、屋漏之類,或暴脫,餘急用參、附等藥,多有復生者。
卷之五
臍風
屬性:小兒初生百日內臍風,方書率用南星、殭蠶等風藥,多不效,當作胎毒,瀉陽明火邪。馬牙亦是胎毒,用針挑破桑樹白汁塗之。桑汁主小兒鵝口及口瘡、舌上瘡,神效。初生小兒,時時與看,頻敷桑汁,不然,舌硬緊,漸至撮口,難治。
愚按曾世顯雲∶嬰兒一七之內,腹肚脹硬,臍畔浮腫,口撮不開,攢眉而叫,名臍風。或因剪臍帶少短,或因束縛不緊牽動,風入臍中,或因鐵器斷臍,冷氣入內,傳於脾絡,致舌強唇青,手足微搐,不能吮乳,啼聲似鴉,喉痰潮響,急掐破口泡,去其毒水,以艾灸臍中,亦有復生者。治法多端,無如灸法,或以天南星一錢,生薑自然汁調灌,為妙。
卷之五
變蒸
屬性:小兒不時變蒸,變者異常也,蒸者發熱也,所以變換五臟,蒸養六腑。須待變蒸多遍,氣血方榮,骨脈始長。
愚按錢仲陽先生雲∶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自內而長,自下而上,故生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始即智意異前。蓋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變,亦曰一蒸。骨之餘氣,一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則齒數當與變日相合。然而齒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有或二十八日即止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凡一週遍,乃生虛熱諸病,如是十週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 冷,腎與膀胱俱生於水,水數一,故先變主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髮膚熱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倉雲,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能持物,能立,能行也。經雲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餘治。全嬰方雲∶變蒸者,長氣血。變者上氣,蒸者發熱也。輕則體熱,虛驚,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