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明醫雜著 作者:世紀史詩

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乃佐以愈風丹而愈。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二陳、四物、芩、連、枳殼之類,不應,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筋攣痿軟,日晡益甚,內熱,口乾,形氣殊倦,此足三陰虧損之症也。餘用逍遙散、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調治。喜其謹疾,年餘諸症悉愈,形體康健。

倒倉後脾虛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將風藥、血藥減去,俟中氣復,然後通用。

白朮 白芍藥(各一錢半) 陳皮(八分) 白茯苓 人參 半夏(姜制) 栝蔞仁(各一錢)

甘草(炙) 黃芩(酒炒) 枳實(麩炒,各五分) 香附米(鹽水炒) 桔梗 麥門冬 麥芽(炒,各七分) 黃連(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瀝三匙、薑汁三匙服。

若寒月覺胃中冷,易洩,加炒乾薑一、二分。

愚按前雲倒倉後脾虛痰盛矣,然而方內芩、連、栝蔞、枳實之類,苦寒洩氣克滯之劑,雖兼六君子之調補,恐所益不償所損,雖加乾薑一、二分,亦恐未能濟其寒也。蓋痰之為病,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飲食積滯而得者,有因腎水虧損津液敗濁而似痰者,有因腎水不足陰火上炎而生痰者,有因脾肺氣虛不能攝涎而似痰者,不能列舉,當各推所因而治之。然倒倉之後而痰反盛,必因中氣復傷所致,故治痰用峻厲之劑而痰愈甚者,乃脾氣愈傷,津液不能運化而然耳!前症當補脾胃調中氣,則津液各歸其所,而為元氣矣。

倒倉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未除,加當歸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川芎五分,山藥一錢。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致痰膠固,脾氣無虧者,宜用之,若因腎氣虧損,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脾氣虛弱者,宜用六君子湯;因中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因腎氣虧損,水泛上而為痰者,宜用六味丸;曰脾腎虛寒,小水不調,肚腹膨脹者,宜用金匱腎氣丸。

儒者王錄之,素痰甚,導吐之後,大便燥結、頭暈、眼花等症,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氣虛而兼血虛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劑,諸症悉退,仍用前丸月餘而康。

僉憲高如齋,素唾痰,服下痰藥痰去甚多,大便秘結,小便頻數,頭暈眼花,尺脈浮大,按之如無。

餘謂腎家不能納氣歸源,前藥復耗金水而甚。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餘曰∶此足三陰虧損,虛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餘謂脾胃虛,溼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餘甥範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餘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吐痰,發熱,遍身作痛,小便頻數,陰中作癢,日晡熱甚。餘曰∶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溼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飲食素少,痰涎上湧,月經頻來。餘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鬱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專治痰,加味二陳湯;胃氣復後,間服理痰。

橘紅(八分) 半夏(薑汁炒) 白茯苓 白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 連翹 黃芩(炒)

前胡(各五分) 香附米(鹽水炒,七分) 栝蔞仁(杵) 桔梗(各一錢) 大麥芽(炒,一錢)

上水煎,入生薑汁三匙,竹瀝兩蜆殼,半飢溫服。蓋治痰藥亦以脾胃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過,營氣壅滯,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營氣虛痞者,宜補中氣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補脾土為主;若脾土虛寒者,宜補命門火為主。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

考功楊樸庵,嘔吐痰涎,胸腹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