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K固囟�稚�患疲�眉��雒媯���源聳略�扌巳ぃ�緗袂蟾蓋狀��ヅ分摶揮危�魑�唇�崾�咧醒б檔謀弦道裎鎩�
福克納同意了。但啟程前幾天酗酒,險些誤了這次旅行。最後成行時,他在途中說自己討厭並恨透了“被人支來支去盡本份”,孰料盡本份到頭來卻是他最願做的一件事。他對美國駐瑞典大使說:“我願做該做的事”。他虛弱、疲倦、害怕,需要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幫助,以前如此,以後還會如此;幸而總能有人相助。
這一次也不例外:吉爾好幾次幫助了父親;在紐約,有哈斯和克明斯兩家;在瑞典,有美國駐瑞典大使沃爾頓·巴特沃思、有英國僕人傑弗裡·巴頓和託斯膝的遺婿埃爾澤·榮松,幾年前處於個人生活和全球生活的黑暗時期中時,他曾寫信給一個出征的男孩,說起過他也許能成為“民族的喉舌”,現在他要利用這個機會站在高山之巔向青年說話了,豈知他太羞澀、細聲細語、說得太快,誰也沒聽清楚。埃爾澤·榮松事後說:
“我們直到第二天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但是他倒覺得,有時沉默也很有力。
他站在高山之巔說出了鬱積已久的顧慮和信仰。他的顧慮是:恐懼把人銷蝕、恐懼是人最卑劣的感情。他的信仰是:只有當人心中的問題同人心產生矛盾時才能寫出好作品來,沒有愛、沒有榮譽、憐憫、自尊、同情和犧牲,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曇花一現、註定失敗的。這些顧慮和信仰同他的小說之間的關係,不如他有時設想的那麼簡單,但都是他的切膚之感。他在40 年代寫的書信,特別是寫給沃倫·貝克和馬爾科姆·考利談論創作的信和寫給繼子和侄子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信,都是明證。
許多藝術家謹小慎微、避不公開自己的信仰:有人害怕信仰使自己的藝術顯得幼稚,有人害怕招未訕嘲,被人當作童子軍輔導員或者老朽傻瓜。福克納則不然,他素來不怕風險。在斯德哥爾摩的發言標誌著承擔新風險的決心。授獎儀式過後(他對記者說,“儀式長得像密西西比州的葬禮”),他攜女前往巴黎,取道倫敦回紐約。聖誕節已到家。幾年前還受盡冷落,“靠一個蹩腳文人寫電影的工資勉強餬口,還虧得在一部拼拼湊湊的電影神秘片比賽中得了個二等獎。”如今,處處有記者跟蹤,牛律《鷹報》刊登整版訊息歡迎他,朋友們圍著他,打聽他說的希望把3 萬元花得“無愧於獎金的原來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意思。
第九章注
(1) 義大利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護航隊曾遭島上墨索里尼政府軍事基地的攻擊。
(2) 指亞伯拉罕·林肯。
(3) 傷口擦鹽是痛上加痛,福克納視好萊塢為畏途,故以“鹽礦”喻之。
(4) 亨弗裡·鮑嘉(1899~1954),美國著名電影演員。
(5) 勞淪·白考爾(1924~),美國電影女演員,在這部電影中一舉成名。
(6) 霍吉·卡邁克爾(1899~1981),美國自學成村的鋼琴師、作曲家、歌手和演員。
(7) 伊麗莎白·泰勒(1932~),美國電影女演員。
(8) 讓·雷諾阿(1894~1979),法國著名電影導演。
(9) 喬治,賽興斯·珀裡(1910~1956),美國作家。
(10)安德烈·馬爾羅(1931~1976),20 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在考古、藝術、政治活動方面也頗傑出。
(11)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法國存在主義的首倡者。
第十章 盛名面面觀(1951~1962)
領獎的苦差使過去、聖誕節過去,福克納重拾兩部未竟之作:寓言的結束遙遙無期,《修女安魂曲》的結局倒已胸有成竹。然而,平衡的心情不過幾個星期,和瓊·威廉斯的戀愛尚屬懸案,使他魂不守舍。以前,“寫作、寫作、只要寫作”便能使他心安,如今什麼也不能使他心安。他必須花極大力氣才能勉強自己寫作,便開始一反往常地尋歡。不出幾個星期,從一處換到另一處,此後幾個月一直如此。
他在格林維爾小住幾天之後,去好萊塢幾個星期。去格林維爾為勒維出版社出版的《記偷馬賊》書上簽名,在好萊塢為霍華德·霍克斯工作,根據威廉·貝內特的《上帝的左手》改編電影劇本。在《記偷馬賊》書上簽名是為了幫助本·沃森和霍丁·卡特,賺錢不多,編劇倒是5 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