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文意,疑“聖”後奪一“人”字。本書《指瑞篇》:“有聖人聖物,生於盛衰,聖王遭出,聖物遭見,猶吉命之人,逢吉祥之類也,其實相遇,非相為出也。”與此意同,可證。

(4)王陽:名吉,字子陽,漢皋虞(今山東省即墨縣東北)人。西漢宣帝時任博士、諫大夫。後與宣帝政見不同,謝病歸故里。

(5)光祿大夫:官名。漢時在朝中掌管顧問應對,議論朝政。劉琨:《後漢書·儒林列傳》作“劉昆”。字桓公,東漢東昏(今河南省蘭封縣東北)人。王莽時授學生五百餘人。中舉孝廉不行。後任江陵縣令。傳說該縣連年火災,昆向火叩頭,能降雨止風。之後為弘農郡(今河南省西部及陝西省東南部)太守。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傳說殽黽驛道多虎,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施行仁政,虎被感動,揹著虎子渡河,離開弘農郡。光武皇帝感到驚異,召問其事,回答說:“偶然耳”。

【譯文】

吉祥的人辦事情,沒有不吉利的。眾人不召喚就會到,吉祥物不招致就會來,暗中和諧一致,如同有人指使一樣。他們出門就能聽見吉利的訊息,環視周圍就能看到好的事物,這是自然的道理。周文王該當興起,赤雀恰好飛來;白魚跳上船,赤烏鴉飛上房,周武王正好碰見。這並不是天使赤雀到白魚來,而是這些吉祥物自己走動飛行聖人正好遇上。白魚跳到武王的船上,王陽說:“碰巧。”光祿大夫劉昆以前做弘農郡太守時,有老虎揹著小虎渡過河,漢光武皇帝說:“碰巧自然這樣,並非有人指使它們。”所以王陽說:“恰巧”,漢光武皇帝說:“偶然”,這可以說與自然完全符合。

本性篇第十三

【題解】

本篇在探討人的本性是惡還是善,故篇名叫“本性”。

王充在本篇裡剖析了從孟子到漢代劉子政的各種人性觀。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人性無善惡論,以及揚雄的人性善惡兼有論,都是片面的。在本篇裡,他認為人“稟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所以人性有善有惡。根據孔子“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他解釋說,孟子講人性善,指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荀子講人性惡,指的是隻有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揚雄講的是“性相近”的平常人。他認為“至善至惡”的人性不能改變,平常人的人性是可以隨習氣改變的,“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

【原文】

13·1情性者(1),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極(2),禮為之防,樂為之節(3)。性有卑謙辭讓,故制禮以適其宜(4);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5)。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昔儒舊生,著作篇章,莫不論說,莫能實定。

【註釋】

(1)情:這裡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王充認為,情和性都是人在孃胎裡承受厚薄不同的氣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參見《白虎通德論·禮樂》。

(4)宜:和順,親善。

(5)通:傳達。敬:恭敬。這裡是嚴肅的意思。

【譯文】

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禮樂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來的。特意分析了情性發展到極端的後果,然後用禮來作為防範,用樂來作為節制。性有卑謙辭讓,所以制禮以便適合其親善;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所以作樂以便得到嚴肅的表達。制禮作樂的根據,是人的情和性。過去的儒生,寫文章,沒有不論說的,卻沒有一個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原文】

13·2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1),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2),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3),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書》一篇(4)。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5),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6)。

【註釋】

(1)世碩:春秋時陳國人,孔門七十弟子之一。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2)性惡:疑“惡性”之誤倒。《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惡性”,可一證。又“善性”“惡性”對文,可二證。

(3)《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性”前有“情”字,可從。陰陽:這裡指情性的善惡。

(4)世子:指世碩。《養書》:《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養性書》,可從。《養性書》已失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