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呢?
【原文】
60·12今方板之書在竹帛,無主名所從生出,見者忽然,不卸服也。如題曰甲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驗嘗試,人爭刻寫,以為珍秘。上書於國,記奏於郡,譽薦士吏,稱術行能,章下記出,士吏賢妙。何則?章表其行,記明其才也。國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實論也。
【註釋】
方板:當是“方技”之誤。漢時方技之書,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方技之書:此指醫書。
忽:不重視,忽視。忽然:形容看不起的樣子。
卸:據遞修本當作“御”。御:用。御服:服用。
甲甲某子之方:當是“某甲某子之方”。《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多言某氏之方。某甲某子亦漢代人常用語。
記奏:依本書文例,當是“奏記”,今互倒。奏記:向上級陳述書面意見。術:為“述”之借字,漢人多通用。
章下:奏章得到批准。記出:陳述的書面意見得到批准。
溢:水滿外流。熾(chì赤):火勢旺。溢熾:形容功德偉大崇高。
【譯文】
當今醫書寫在竹簡絲帛之上,如果沒有著作者的姓名和來源,見到的人就看不起它,不肯按它上面的方劑服用。如果題寫有某某人的驗方,並說嘗試過很有療效,人人都爭著刻寫傳抄,把它視為珍貴的秘方。向朝廷上奏章,向郡守陳述書面意見,稱讚推薦士子和官吏,稱頌陳述他們的操行和才能,奏章和書面意見得到批准,這些士子和官吏就獲得了操行好、才能高的美名。為什麼呢?因為奏章上表彰了他們的操行,奏記中宣揚了他們的才能。朝廷的功德偉大崇高,卻沒有人加以宣揚和歌頌,使得聖明的大漢國只有很一般的名聲,過錯就在於俗儒們沒有如實加以論述。
【原文】
60·13古今聖王不絕,則其符瑞亦宜累屬。符瑞之出,不同於前,或時已有,世無以知,故有《講瑞》。俗儒好長古而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是應》實而定之,漢不為少。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信久遠之偽,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能聖》、《實聖》所以興也。儒者稱聖過實,稽合於漢,漢不能及。非不能及,儒者之說使難及也。實而論之,漢更難及。
【註釋】
累屬(hǔ主):連線不斷。
《講瑞》:本書篇名。
渥(wò沃):厚。
《是應》:本書篇名。
三增:指本書《語增篇》、《儒增篇》和《藝增篇》。九虛:指本書《書虛篇》、《變虛篇》、《異虛篇》、《感虛篇》、《福虛篇》、《禍虛篇》、《龍虛篇》、《雷虛篇》和《道虛篇》。《能聖》、《實聖》:王充寫的兩篇文章。已佚。興:作。
【譯文】
從古至今聖王不斷出現,那麼他們遇到的符瑞也應當接連不斷地出現。
當今符瑞的出現,不同於古代,或許已經有了,世人無法認識它,所以我就寫了《講瑞篇》。俗儒喜好頌古非今,講到祥瑞就厚古薄今,我的《是應篇》對古今的祥瑞加以核實、判斷,證明漢代的祥瑞並不比古代的少。漢代有具體的事例,俗儒不稱頌;古代有不真實的美名,俗儒卻真心誠意地相信它。俗儒相信遠古時代不真實的美名,卻不重視近代當代的事實,這就是我寫作“三增”、“九虛”的原因,《能聖》、《實聖》也因此而寫出來了。俗儒稱頌古代聖王言過其實,用這樣的標準來考核漢代,漢代就趕不上古代。並不是漢代趕不上古代,而是俗儒的解釋使它難以趕上古代。如果根據實際情況來評論,漢代更是古代難以趕上的。
【原文】
60·14谷熟歲平,聖王因緣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為漢激發。
治有期,亂有時,能以亂為治者優。優者有之。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聖世之期也。皇帝執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是故災變之至,或在聖世,時旱、禍湛,為漢論災。是故《春秋》為漢製法,《論衡》為漢平說。
【註釋】
《治期》:本書篇名。
治有期,亂有時:參見本書《治期篇》。
能以亂為治者優:這與王充本人在《治期篇》中提出的“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的論點是自相矛盾的。
建初:漢章帝年號,公元76~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