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世:指東漢王朝。
皇帝執德:王充認為,出現“無妄之變”,君王不應當輕易改變過去的道德和政治,但應該做一些“慰民心”的事情。參見《明雩篇》。
《順鼓》、《明雩》:本書篇名。
應變:應付災變。指提出應付災難的辦法。
時旱、禍湛:此處疑有脫誤。可能“時旱”、“禍湛”是王充的已經佚失的兩篇文章的篇名,也可能“禍”字為“偶”字之誤,《太平御覽》引作“偶”,“湛”字後所舉的文章篇已缺失。《春秋》為漢製法:意思是孔子在《春秋》中已經替幾百年以後的漢朝制定了治國大法。
【譯文】
糧食豐收,年歲太平,聖王藉此建立了功德教化,所以我的《治期篇》,是為漢朝發揚光大功德的。社會安定有一定的期數,社會混亂有一定的時數,能把亂變為治的人是第一流的。這種傑出的人物在漢代是存在的。建初初年,無妄災變出現,正是東漢註定要遇到的期數。皇帝堅持一貫的道德和政治,做一些救災備荒的事情,所以我在《順鼓篇》、《明雩篇》中,為漢朝提出應付災變的辦法。所以災變的出現,或許在聖明之世,有時旱災,有時水災,我為漢朝論述災變的出現。所以《春秋》為漢朝制定了治國的大法,《論衡》為漢朝公平地論定是非曲直。
【原文】
60·15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遠非徒門庭也。日刻徑重千里,人不謂之廣者,遠也;望夜甚雨,月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隱也。聖者垂日月之明,處在中州,隱於百里,遙聞傳授,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