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修福積德造命法 作者:攝氏0度

,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要漸漸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原名黃,字坤儀,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原本命中註定沒有孩子、壽五十三歲、官做到縣長。但他喜歡做善事,並且信仰佛教,因積極修福積德而改變了命運——無子得子、高中進士、官位追贈到尚寶司少卿、享壽七十四歲。因為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稱他“了凡”先生。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教訓他兒子的四篇文章,我們讀起來,當然與經典不相同。這四篇文章從頭到尾細看一遍,幾乎都是說我們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這四篇當中的兩篇——改過、修善——是《四訓》的重點。我們印的這個本子,有印光法師的序文,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玄義(簡介)來讀,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陰居士作的,相當扼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壹、印光大師序文講記

一、利根直探心源——頓修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祖師的這篇序,這兩句是總綱。‘聖’可以稱為佛,‘賢’可以稱為菩薩。我們通常講“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是賢位的菩薩;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薩,則稱為聖。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從綱領上講,就是這兩個字——誠與明。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也離不開這兩個字,離開這兩個字,方向就錯了,就是常言說的盲修瞎練。我們如果能守住這兩個字,這就是菩薩道,也就是聖道。

怎樣叫做‘誠’?誠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裡講‘誠’,就是“定”;‘明’就是“慧”。誠是體,明是用,《金剛經》、《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誠’就是如來藏的性體,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裡面講,就是直心。佛在《無量壽經》裡,給我們說的“至誠心”,就是‘誠’的意思。

‘明’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夠通達明瞭而沒有錯誤,叫做‘明’。所以‘明’在我們初學佛的人來說,就是省察的功夫。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觀察,而後才能做到改過,才能夠做到積善。改過與積善,在世尊教法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誠’、‘明’的基礎上。我們如果沒有誠明,就不曉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那還談得上改與積?唯有誠明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改惡,要修善。所以,‘誠’也就是自淨其意。誠明兩個要同時具足,即誠而明,即明而誠,就是佛法裡講的定慧雙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時候,自自然然就證果了。證什麼果呢?聖道當然就是證得聖果——無上菩提;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聖果。所以祖師在這裡給我們一語道破:‘聖賢之道無他,誠明而已。’不但整個《了凡四訓》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說世出世間法都是以這個為根基。所以說,《了凡四訓》教給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誠’、‘明’這兩個字。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

‘聖’就是聖賢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薩的分別在什麼地方?祖師給我們指出來,在於‘一念’;一念可以說就是上面的‘誠’與‘明’。以下祖師引用《書經多方章》的兩句話:

‘聖罔念則作狂’,簡單的講,佛菩薩如果失掉了覺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覺察。‘念’是覺察,‘罔’是失掉、沒有了。《大乘起信論》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罔念就是不覺;起了無明,聖人就變成凡夫。

‘狂克念則作聖’,‘念’是覺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覺悟,他就是佛菩薩,可見得凡夫與佛菩薩,不過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覺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裡講,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誠,“照”就是明。誠而明,寂而照;明而誠,照而寂,聖凡的分別就在此地。

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操縱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縱’是放縱。我們要是有操守,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們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縱、放逸——我們就得不到了。這種現象,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縱,而養成了放縱的習氣,現在叫我們操守,很難提得起來。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聖賢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