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竄入異域,也不會再對朱棣的皇位構成威脅。】
【還有研究者指出,鄭和下西洋次數多,時間長,朱棣的皇位在此過程中早已穩固下來,不可能歷次都是為了尋訪建文帝,此外,這種說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為支撐,《明史》之中就此還有自相矛盾之處。】
【但儘管如此,也不排除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個可能的動因。】
明朝朱棣時期——
聽到這裡,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覺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後,他也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宣揚威德——】
【如果說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主要出於猜測,那麼宣揚國威說則有原始史料根據。】
【不過對於宣揚威德這一點,學界一直有很多種解讀。】
【其一,認為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為了踐行明朝的傳統政治理念。
並認為所謂“耀兵異域”的說法應該有所修正。】
【其二則是認為——這從根本上是出於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國一直以天chao上國自居,所以欲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其三,則是認為朱棣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非出於“誇多鬥靡”,而是重在宣揚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達出以下幾點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錢,你們都要乖乖滴!】
【與此同時,不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還要給我貢獻點稀罕的東西,要上貢的,懂嗎!】
朱棣:“……”
此時此刻,他很想要捂臉。
【除以上這兩點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即為了軍事目的。】
【比如有認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而採取的行動,具體又包括想聯絡印度抗擊帖木兒等說法。】
【還有認為是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兒帝國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察合臺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的帝國。】
【張士誠則是元末明初時期群雄割據勢力之一。】
【不過對於這兩點說法,都採取懷疑和保留的態度。】
【因為鄭和下西洋開始時,帖木兒本人已經去世。
其繼承者則同明朝關係友好,加之該國已經開始分裂,按理來說,帖木兒帝國應該不會再對明朝西陲形成威脅。】
【而為了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
【在明初的時候,對南糧北運採取海運方式。
而到永樂年間,則先後改為海陸兼運和單行漕運。】
【於是讓不再負責運糧的海員參加鄭和船隊,可以有效解決他們的出路問題,並避免他們鋌而走險,勾結倭寇等等。】
【但與此同時,從以上行為來看,這些應該只能作為鄭和下西洋的積極效果,而非其動因目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鄭和下西洋,雖然所耗頗多,但相應的,收益和回饋也非常之可觀。】
秦王宮。
嬴政點點頭,就算沒到那美洲大陸,到了別的地方,恐怕所得和收穫也頗多。
美洲大陸能有那些令人眼饞的作物,那保不準其他大陸沒有別的不曾見過的東西。
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那外面的世界,何其廣大,要探索的地方事物又何其多。
嬴政光是想著,就不禁一陣激盪又急迫之感。
可恨時間不夠多!
不過……嬴政突然間心思一動!
——除了海上貿易,之前觀世界輿圖,這陸路之間可也是連通的!
海上貿易暫且不能輕易實現,可是陸地上的貿易!
想到這裡,嬴政不由得呼吸漸重起來。
他之前怎麼沒想起來?思緒陷入了死衚衕,還好現在想到!
與此同時,就聽天幕也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