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槳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發揮作用——畢竟船槳只能作用於水裡,出水之後就沒動力使船前進了。】
【然後到了西漢時期,人們在槳的基礎上就作了改進,發明了一種裝置——即所謂的“櫓”。】
【櫓葉比槳更寬,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透過繩子來調整方向,並帶動水中的櫓葉左右搖擺,給船隻提供向前的動力。】
【這個過程叫作搖櫓。】
【而且櫓全程都在水裡工作,動力比槳大得多,一個人差不多能頂三個人的活兒。】
劉徹不禁將剛才那個疑問拋諸腦後,然後點點頭。
於漢朝而言,造船技術也尤為不發達,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櫓的作用凸顯出來,逐漸受到追捧。】
【並且與槳相比,人們能靠船櫓到達更遠的地方了。】
【這是人類在動力裝置上的一次進步——不僅節省了人力,還擴大了在水上的活動區域。】
【而且櫓在工匠們的手中也在不斷升級換代。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用的就是櫓的最新版本——即旋轉櫓,據說有點類似螺旋槳。】
【顧名思義,就是靠動力裝置旋轉起來,使得推動水的動力變得更大也更省力。】
旋轉櫓不可考,於是天幕之上出現了“螺旋槳”的簡單構造圖。
但這也足夠讓無數人茅塞頓開!
趕緊畫下來!
【說完了櫓,再來說說“舵”——】
【舵是調整方向用的,它的靈感和櫓一樣,依然來源於槳,畢竟一開始,槳也用於調整船的前進方向。】
【比如划槳的時候,要是駕駛小船,就只用在船兩側調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駕駛大船,那船尾之處還要再加個小人才行,當然這也沒什麼,但是要出海的話,如果還是這樣,那肯定是不夠安全。】
【於是人們根據槳的原理,繼續改進,在東漢時期發明了舵。】
【即把槳葉加大變成舵葉,然後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進行操控。】
【只是在最一開始,舵葉全部在舵杆的一側,要讓它在水裡轉起來,那必然是很費勁的。】
【不過這難不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時期,造船工匠們再一次對舵進行了升級改進,並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幾種——】
【嗯,宋朝,畢竟一路向南,越來越靠海,這造船技術當然也難免得升級改造一番。】
【間接影響很大嘛。】
趙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話再說回來——】
【這幾種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別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葉在舵杆的兩側,轉動起來就會輕鬆很多。
其二,叫開孔舵,舵面上有很多小孔,轉動時就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據水位深淺來調節舵的高度。】
【綜上——從槳到舵,再到各種型別和功能的舵,這可以說是古人在造船技術上,在轉向裝置上的一次進步。】
天幕每講一種改造舵的時候,其上畫面就會放出相應的構造圖,詳細又清楚。
真可謂是貼心極了。
【好的,說完舵,讓我們再來說說帆。】
【古代的船隻主要靠什麼作為遠洋航行的動力?】
【除了槳,櫓,舵,還有什麼?】
【你一定會說是“帆”吧。】
【錯!】
【是風啦!】
慣性思維,天幕先說了“帆”,於是李世民在聽到其後天幕的問話後,竟下意識想的也是帆,結果……
聽到後面那句“風”,李世民不禁啞然失笑。
天幕這可真是設了個陷阱啊,竟是順著思路走了。
不過也確實是風,有風,帆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