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上的閉關自守,是清政府近代經濟落後的重要根源的話,那麼,思想文化上的閉關自守則是清政府近代思想文化落後的重要原因。
乾嘉漢學對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自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人們不要忘記,當乾嘉學者將自己橫肆的天才和巨大的精力銷熔於經史之中,搞得梁任公所謂“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東漢學斕然如日中天”之時,正是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思潮**之日。
戴震、惠棟、焦循、阮元之輩,不是生活在但丁、卜伽丘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的時代。當紀曉嵐在編纂《四庫全書》之餘,開始寫《閱微草堂筆記》,宣揚“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窺”、“冥冥之中,有如是之委曲”的前因後果說時,正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和進行的歲月。
翻閱歷史至此,常常使人廢書長嘆:若是其時的清政府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能夠睜開眼睛看看世界,以乾嘉漢學諸大師的才能和精力,其成就當會有嶄新的面貌,清政府的學術思想當不會落後如許,以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鬧出封疆大吏葉名琛靠呂洞賓的乩語來對付外敵的笑話。正是在這樣封閉的歷史氛圍中,戊戌志士們悲壯而激越的呼號,才顯得特別的孤獨。
再次,清政府是一個大國,而東洋,則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島國,這種空間背景的差異,也給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成敗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如上所述,其時中、日兩國都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就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總量而言,清政府似乎勝於東洋。但以清政府之大,而東洋相對很小,就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社會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而言,東洋的這個比例比清政府的要高。
從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來說,天皇登高一呼,就會影響國內的許多地域,甚至能震動國土的大部分。而在清政府,京城發生的一切,哪怕要傳遞到國內主要經濟發達地區,都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遑論僻遠地區了。
面對蒼茫大地,面對層層疊疊的官僚機構,光緒皇帝的詔書也罷,康、梁等人的獅子吼也罷,在很多很多的地方,都彷彿進入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變得杳無蹤影。
清政府社會這種的閉塞性,使辛亥革命後的農村,仍然處於對政治茫然無知的狀況。關於這一點,讀讀《阿Q正傳》即可瞭然。
最後,從革新派所運用的策略來比較,以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派顯得較為條理、有序,有階段性,而戊戌變法在操作上則顯得紊亂和操之過急。
也就是說,改革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讓社會各階層有一個適應的階段。1868年明治維新政權建立以後,透過廢藩置縣,各藩全部解體,實行“四民平等”;透過地稅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發展有重要意義;文化開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使西方文化大量進入東洋,特別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國就學率已超過95%。
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釋出《教育敕語》,把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規範納入軍國主義的軌道。正是這條理有序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東洋迅速走出了封建時代,開始接受資產階級人權、民主思想,為建立資產階級近代國家奠定了基礎。
戊戌維新在策略上似操之過急,在新政改革中分不清輕重緩急,措施失當。103天的新政,頒發上諭達100多道,改革的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以至修理街道等瑣事的措施也涉及了,新政上諭紛至沓來,每一措施都重要,結果究竟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連改革者也弄不清楚了,由於君主專制的官僚機構臃腫龐雜,更缺乏強有力的行政組織措施。
從改革機構這一新政內容來看,康有為曾主張不必裁減舊衙門,只需添置新衙門,並主張官爵分離,給年事已高的冗員爵位及優厚物質待遇,這是較穩妥之措施,而光緒帝一次就下令裁撤了十多個衙門,這樣就觸犯了大批官員的特權和地位,必然會使矛盾激化,使他們群起而反對變法。
☆、第三十二章 載恬之殤
第三十二章 載恬之殤
“臺割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仍由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