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乾隆十三年 作者:竹水冷

晚了九十餘年。特別重要的是,二者的人口思想,在字面上並無多大出入。對人口問題,洪亮吉也主張從發展經濟予以解決,與聖祖並無二致。這正代表了中國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力求用經濟的發展來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與之不同的、以限制人口增長為主導的思想,可能只是到下一世紀中葉,才在汪士鐸的私人日記(《乙丙日記》)中有所表現;但它多少已偏離了中國人口思想的主流,而較接近於歐洲國家的人口思想。在西方,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以(發展)經濟為主導的解決政治問題的主張。'8'與中國相比,差了一個世紀。

一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康熙皇帝依然是陳腐老套,並沒能提出限制人口。好像皇帝樂見人口增加,沒有“砍殺爾”,就有什麼“不是”似的。今天我們也許可以就此作出進一步的回答。

在《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裡,我曾把中國傳統經濟分為四種型別,或稱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一個為“不發展經濟”,有如清代十八世紀以前的廣西;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人口“長期停滯”,土地大量拋荒,耕作極為粗放。此後逐步起飛,進入“發展中經濟”,則全憑人口的增加即需求帶來的刺激,顯示出人口增加對於傳統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這一點,也正是在其早期看得最為明顯,且最少會引起爭論。

所謂“發展中經濟”,其最顯著的特徵,即人口迅速增加,使它成為各發展時期中速度最快的一個。人力的投入,甚至可能帶來收益的遞增。同時,土地基本墾闢,進入精耕農業,有如清初以來的中南、西南以及稍後的東北和臺灣,以及漢代以來廣大的中原地區。過去人們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經濟的最高成果,因此有了“長期停滯”的說法,其實是一個誤解。

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如清代的廣東、江蘇,其人口密度已然很高,但仍有顯著的增長。清代中葉,廣東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發明以“桑(果)基魚塘”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生態農業”;江蘇更成為一個(傳統)“工業區”,擁有全國最高密度的人口。這些地區人口是否已經太多了呢?據史料記載,常熟在雍正以前棉作較少,“蓋黃黴削草,必資人多,曩時人較少也”,以後“生齒日繁,故種棉漸多”。'9'仍有賴於人口的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在那些棉花、棉布產區)。

與一般認識相反,人口增長對清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貢獻,其實莫過於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因為沒有人口的如是快速大量的增加,則沒有需求的如此擴大;而沒有需求的擴大,就不會出現“集中種植”的“規模經濟”,也就沒有省區間的比較優勢及其交換可言。推而言之,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度繁榮和種種成就,都與中國人口的眾多和密集狀態密切相關;而這種成就,又不是每一個人口高密度文明都一定能夠“自然而然”取得的。'10'

什麼叫“比較優勢”及其交換?舉例來說,在中國南方許多地土上,一畝地可以產出數石的糧食,而往往只能生產很少的棉花(如四川仁壽“利與種田等,畝可二十觔”;'11'民國初年廣東棉花畝產只有幾斤'12');在華北等棉產區,棉產量相當高(如“齊魯人種棉者”,“畝收二三百斤以為常”;'13'山東兗州“五穀之利不及其半”'14'),而糧食畝產難以過石。不難看出,這裡有著比較優勢的重大差別。面對這種局面,只需做一調整,如以南方地畝種植糧食,而以北方適宜地區改種棉花,社會總產量就會有很大的、甚至是成倍的增加。而且,這都是在不再增加耕地、也不需提高技術水平和增大投入的情況下便可取得的。它擴大了生產可能性的邊界,增加了社會的整體產出。它的成就(如經濟的商品性發展),僅用“精耕細作”一辭是不能概括的。而這正是近幾世紀在中國發生的歷史事實,無論給予多高的評價都不過分。'15'

如果再看到最近幾十年時間,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農產品供給充足,從糧食到其他農副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低廉;同時,還有大約一億多勞動力進入工業領域,創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蹟,以致有“世界工廠”之稱,就可以更容易的把這大段的歷史貫穿起來。

儘管今日中國經濟中還存在很多“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但與此並不矛盾,那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基本上依賴的是密集而眾多的人口。對於這些基本的歷史事實,有些人專門“倒黴看反面”;還有人竟然嫌中國人口太多了,以為少幾個億才好(可見“虛妄史觀”由來有漸),——所謂“人口眾多,何罪之有”?如此形成為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