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3 / 4)

接地成就了自己,想想孫秀的例子吧,只要河間王當權,自己離呼風喚雨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此舉會引發戰爭,會使生靈塗炭,甚至可能葬送整個晉室江山,那就不在李含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所謂小人者,就是那種為了得到一枚釘子,不惜拆毀整座房屋的人。

李含年輕時頗有清譽,武帝朝的名臣郭奕、張華、傅鹹、衛瓘等人都曾對他青眼有加,衛瓘甚至曾經說“李世容(李含字世容)當為晉匪躬之臣”。衛瓘等人一向知人善任,但這一回他們徹底走眼了。

李含抵達長安已是深夜,他馬上求見河間王。門閽說河間王已經安寢,李含口氣強硬,謊稱帶著惠帝的密詔,非見河間王不可。被嚇醒的河間王立即召見了李含。兩人一見面,李含就極力慫恿河間王出兵推翻齊王。

河間王上次赴洛爭權鎩羽而歸,李含知道河間王心裡對齊王恨之入骨,只是忌憚齊王的強大而不敢輕舉妄動。

李含對河間王說,現在的齊王與一年前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一年前的齊王是舉國敬仰的英雄,上有惠帝支援下有強兵數十萬,成都王、新野王都承認他為盟主,光芒萬丈不可仰視,彼時的河間王當然難以匹敵;但是一年下來,齊王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惠帝嫌他跋扈朝臣懷疑他有逆心,手下軍隊人心離散,成都王、長沙王也與他齟齬不斷。同時,齊王執政業績乏善可陳,紛亂的天下並沒有得到任何改觀,蜀中越來越亂,災民、流民越來越多,百姓怨聲載道、哭聲遍地——平心而論,局勢如此敗壞不能全怪齊王,舉朝上下諸色人等都有責任,但是執政的位置萬惡所歸,天下人要找物件咒罵洩憤,執政者當然是首選。

李含說,如今的齊王眾叛親離,就如朝露秋蟬,命不長久了。

看到河間王的信心似乎依然不足。李含繼續說,惠帝反正,雖然是齊王首先倡議起兵,但是真正攻克洛陽立下大功的是成都王,成都王功成身退,齊王卻竊取了大權,天下人對此頗有非議。河間王可以聯合成都王共同進退,這是順應民心,必定有征無戰。

如果真能聯合成都王,消滅齊王自然不成問題,可是對於河間王而言這未必是件好事。因為還有一個長沙王,長沙王臥在洛陽君側,他是至親骨肉,齊王垮臺之後成都王必定會與他聯手執政。如此一來,河間王豈不枉做惡人,而替長沙王做了嫁衣?

李含心思縝密,早料到了這一種可能。他說,長沙王與齊王之間目前也在相互猜忌提防,河間王不妨傳檄洛陽,令長沙王討伐齊王,到時候齊王必定先發制人,長沙王勢單力薄,必定落於下風。等齊王殺了長沙王,河間王與成都王就可以宣稱為長沙王報仇,大軍壓境,逼齊王讓政。

李含的這一招“借刀殺人”與當年趙王殺賈皇后時如出一轍,只是趙王換成了河間王,孫秀換成了李含,賈皇后換成了齊王,太子換成了長沙王。如果按照當年的軌跡亦步亦趨,河間王就可以同時剷除齊王、長沙王,一石二鳥豈不快哉!

只可惜歷史沒有重演,李含的錯誤是低估了長沙王,最後他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害人不成,反死於長沙王刀下。

河間王原本就是有野心的人,經李含一鼓動,那野心就止不住膨脹起來。於是永寧二年十二月丁卯,河間王向齊王發難,他上表揭發齊王“斥罪忠良,伺窺神器”。

奏章一開始,河間王就列出齊王的八大罪行:

一、齊王當初在許昌的時候就已經僭禮逾制,仿照宮城營建東西掖門,還置官治書侍御史,而且當齊王議事的時候,長史、司馬直立在左右,禮儀就如侍臣在朝堂之上;

二、皇帝反正之後,趙王被誅,京城的逆臣已經肅清,齊王卻帶來百萬大軍圍繞洛陽,其心可誅;

三、齊王執政經年不去朝覲,公然視皇帝如無物,而齊王接見百官的時候,百官需向齊王行跪拜大禮,儼然以皇帝自居,不臣之跡昭然;

四、齊王擁兵自重,一年來洛陽始終未曾解嚴,齊王又擅自取用武庫兵器,裝備私兵;

五、齊王毀壞樂官市署,只為騰出空地,用於營建自己的府邸,又沉湎於酒色,不體恤百姓;

六、齊王誣陷東萊王司馬蕤,將其加罪黜徙;

七、齊王樹立私黨,僭立官屬,齊王后宮的受寵妻妾,名號都比擬大內中宮;

八、齊王親佞遠賢,選用董艾、葛等小人操縱朝政,貨賂公行,擅斷殺生。

平心而論,以上罪行大部分可以坐實,齊王確實不能算是純臣,只是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