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義正詞嚴的辭令出自河間王之口卻是一大諷刺。說齊王罪大不赦,難道河間王就是忠臣?當齊王與趙王短兵相接的時候,河間王正在做什麼?正押送齊王的使者向趙王請功,正在長安街頭腰斬夏侯姡А�
如今河間王卻搖身一變,大義凜然了,他繼續說道:“臣受重任,藩衛關中,看到齊王的倒行逆施,內心十分激憤。近日翊軍校尉李含從驛道秘密來到關中,宣讀密詔,臣伏讀感切,五臟六腑就如火燒一樣。”
所謂的密詔純屬子虛烏有,河間王此舉是明目張膽地矯詔行為。上次齊王等人擅自興兵還算情有可原,這次河間王大動干戈則純粹因為私慾,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難怪後來河間王與其三個兒子同年同月同日死。
河間王奏章接下來的部分頗為無恥,原文如下:
“《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冏擁強兵,樹置私黨,權官要職,莫非腹心。雖復重責之誅,恐不義服。今輒勒兵,精卒十萬,與州徵並協忠義,共會洛陽。”
所謂“君親無將”出自《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完整的說法是“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意思是說“即使是君王的至親,也不能產生謀逆之心,如果生了謀逆之心,必會遭到誅殺”。此句的關鍵是這個“將”字,意思是“產生這個念頭,將要有所行動”,也就是說,哪怕沒有謀反的行為,僅僅是動了這個念頭,就可以定罪誅殺。
因此將河間王的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說:
“《春秋》大義,君親無將。齊王雖然還沒有謀反的舉動,但是臣揣測他已經有了謀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