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3 / 4)

小說:風雪定陵 作者:精靈王

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了它,祖國文化才更豐富。這裡埋葬的已經不是皇帝老倌兒,而是文化!”他又喝了一杯熱茶,站起身來,用敞開的衣襟扇著風,有些激動了。

“前幾年,陝西要在豐鎬遺址建磚窯、燒磚,被制止了。豐京鎬京是周代文化的發祥地,文化遺址要燒磚,把祖宗文化燒光了,這怎麼行?我們到哪裡找祖先去?”

稍停一會,他又面對趙其昌說:“發掘定陵,這事我知道,我管文化,簽過意見,我同意。你們這個工作隊還不錯,我看你們年齡都不大,科學發掘,時間不長,收穫不小。再加把勁,抓緊研究、出書,搞陳列,讓國內外賓客都來看,看看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趙其昌彙報說:“出土文物正在整理、修復,研究、出書、陳列都要搞。建陳列室,經費稍嫌不足。”

陳毅沉思片刻,說:“宣揚祖國文化是大好事,我大力支援,贊成。外賓參觀嘛!我看外交部可以補助些經費。”外交部的官員們表示同意。

“這樣吧,今天說定,立字為證,拿筆來。”說完他接過一支筆,大筆一揮,寫道:

為定陵建館開放參觀,外交部補助六萬元。

陳毅

事後不久,外交部果然撥款六萬元,補助建館。

兩個攝影師

地宮內清理文物,是發掘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極為艱鉅、複雜。

考古程式要求,一件器物出土,既要詳細地記錄它本身的位置與上下層次和周圍的關係,又要製圖、拍照,以取得最重要的現場資料,作為研究工作最可靠的依據。

可以想象,那些殉葬品並不都儲存完整。如果是一件已腐或半腐的戰槍、甲冑等等,有關它的質地、尺寸、形式、裝飾物等等,如果不能在現場弄清楚、記錄明確,而是留下一筆糊塗帳,也就失去了發掘的意義。這不僅是工作隊的失職,也可以說是對文化的褻瀆或犯罪。正因如此,這一發掘與清理器物工作本身就是研究。它不僅要求廣博的學識,更要求技術的配合,在目前,則更需要時間。

工作隊把清理的工作時間定為每日至少十二小時。實際上,整日在黑暗的玄宮裡不見天日,燈光如豆,分不清黑夜白天,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了。

正忙得不可開交,又插入拍攝電影,一大群人來來往往,真是忙中添亂。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慶鴻、攝影師沈傑帶來了一支近20人的隊伍,裝置、器材,男男女女四卡車。特製的攝影機座搬入地宮,廠內僅有的三部發電車無法進入陵園,不得不安排在寶城外面的荒郊野外,而把成捆成捆的電線通入地宮,需要發電時,搖動電話呼叫。

年青的攝影師沈傑,性情爽朗,帶著一股青春氣息,和趙其昌一見如故。

“老趙,你等著看,我要用光的效果讓中外人士看看皇陵!”

趙其昌毫不示弱,拍拍他的肩膀:“好哇!老兄,我等著呢。有一點不合格,我可敢砸了你的攝影機!”

為了不影響清理工作,攝影師和導演商議,把攝影時間全部放在夜晚進行。這一來可難住了趙其昌。他不得不把時間再次調整,12小時之外再加4個小時拍電影。午夜時分,全體隊員再下地宮,把一天來的清理工作再作“重複表演”。這樣,影片拍攝的仍舊是現場實況,但又不完全是實況。為了時間,也只能如此。

至於趙其昌本人,清理工作全部經手,一刻不離,夜間電影拍完,他還要整理一天的記錄,核對圖片,同導演一起編寫解說詞,安排明天的工作。天剛亮,沈傑又來拉他起床,不是爬陵後的大峪山,就是去陵園廣場前踢足球。

電影拍攝很不順利。深埋在地下的石頭建築內,潮溼的水氣混雜著腐朽的黴味,再加上福爾馬林與酒精的混合氣體,本來就刺人鼻眼,十來盞熾熱的攝影燈的烘烤,使地宮成了霧的世界,嚴重影響著影片的質量。只好拍拍停停,停停再拍,一盤膠片拍完,連夜送回廠裡洗印車間看效果,效果不佳,必須重新拍攝。

製片廠的三輛發電車全部拉到定陵,廠裡停產,廠長派人來要發電車。結果只得兩頭兼顧,白日裡兩部發電車回廠應急,夜晚再趕回定陵,車輛人員,日日夜夜,來往於北京與定陵之間,一連四個多月,影片終於完成。

放映兩個多小時的紀錄片《地下宮殿》,不僅在國內放映引起了轟動,國外放映時,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地的華僑中,也贏得了一片喝彩聲。

就在拍攝電影的同時,另一位攝影師也在默默地工作著。他就是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