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令人遺憾的是,其中多有邏輯上的錯誤,而且會令讀史者對於這一段歷史及其相關人物,發生誤解。
原來,《三國志》中,對於赤壁之戰,各處記載錯綜雜亂。這是紀傳體史書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陳壽所依據的各國相關記載均有較大出入,所以,要犁清戰前的決策過程,並不容易。
要分析明白這一過程,必須把觀察的視角,改為純客觀的第三視角,而不能具有傾向性。司馬光的問題,即在於過多把視角放在了諸葛亮的背後。
“孫劉聯合”的背後
首先,我們看“孫劉聯合”戰略的提出與決策過程。建安十三年初,孫權以報其父孫堅被劉表、黃祖所害之仇為名,攻破江夏,殺黃祖、屠城,掠走數萬人口而還,劉表因而派劉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備。自此,孫權有了吞併荊州的打算。但,曹操的打算比孫權更快。這年九月,曹操兵臨荊州,驅逐新野劉備。此前,劉表已病逝,劉琮繼任,迫於曹操兵勢,劉琮舉州出降。劉備、劉琦、諸葛亮一眾倉皇南逃。
孫、劉雙方的謀劃在這一背景下拉開序幕。
魯肅是孫權心腹。曹操七月開始南下的訊息,孫權方面馬上就掌握了。劉表死訊傳到江東,孫權召集謀士商議,他們馬上意識到荊州有崩潰的可能。於是,魯肅請命,以“弔喪”為名,去荊州刺探軍情。孫權的軍隊,本來已經部署在與荊州接壤的地區,這時即開始水陸集結,做攻擊準備——孫權軍與曹操軍相比,幾乎同時進入備戰狀態,而且是以逸待勞,這一點對於拿下赤壁之戰非常重要。
魯肅的速度不會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聽到了荊州已投降(曹操的動作非常迅速),劉備等遭遇追殺的訊息。魯肅馬上意識到曹操在荊州立住腳後,下一個打擊目標必然是江東,形勢非常危急,如果劉備被消滅,則孫權內外勢孤,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極大。所以,他去當陽長坂,找到剛剛被曹軍追擊部隊重創的劉備,向他表示江東準備接納的意思——劉備當時是喪家之犬,曹操在北,孫權在東,都是對手,只好南逃,魯肅現在竟說可以到江東尋求庇護,劉備當然馬上答應。於是,魯肅領劉備拐了個彎,逃入孫權控制範圍西北段邊界的樊口。曹操則折返江陵,接收整個荊州。
劉備到達樊口,曹操的先鋒部隊已經出動,準備追剿劉備殘部。魯肅這時起身回柴桑覆命,要劉備派心腹到江東落實孫劉聯盟的談判。於是,諸葛亮這時請命,隨魯肅一同去見孫權。
孫權這邊當時又是什麼狀態呢?
孫權的決策過程
魯肅引來劉備,其間應當與孫權有情報往來,所以,孫權對曹操的進展與劉備的虛實,基本已經摸清。這時,孫權必然要召集所有軍政要員召開會議,討論下一步的變化。《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周瑜這時已經幫孫權下決心與曹操開戰。這一說法《資治通鑑》沒有采用。司馬光認為,是諸葛亮的一番說辭,幫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對抗的,倒好像孫權是一個本性懦弱的投機者,需要諸葛亮激將一下。
其實,孫權早已決定對抗曹操,甚至想佔據荊州。他現在考慮的,其實是如何與曹操作戰,以及取勝之後如何安置劉備等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坐斷“東南”戰未休(2)
所以,孫權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都是孫權問,諸葛亮答。孫權的問題顯然是事先設計好的。此前,孫權透過魯肅的情報,已經知道劉備的軍隊總數不超過萬人,所以,孫權在談判桌上居高臨下,洞察到諸葛亮沒有說實話,而孫權要裝作遲疑,逼諸葛亮讓步。按照外交常識,對戰後利益的瓜分,是雙方決定是否戰略結盟和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據。因而可以推斷,雙方接下來的秘密談判,必然會就擊退曹操後荊州的歸屬權問題加以磋商。從戰後凡涉及荊州問題,劉備處處受孫權制約,且有“借荊州”的說法來判斷,諸葛亮作為劉備全權代表與孫權的談判,肯定做出了巨大讓步。
這時,曹操的信也到了柴桑。孫權當即與軍政要員展開第二輪討論。討論中沒有提到劉備的因素,這說明孫權與諸葛亮的談判是秘密進行的。代表江東大家族利益的張昭等人,公開主張投降曹操,因為他們並不瞭解其中虛實。而且,張昭等的根基是江東土著,如果他們主戰,若戰敗他們將失去土著的支援和在新主子曹操處的價值;反之,他們主降,即使孫權戰勝,土著也仍會支援他們。孫權沒有立即彈壓這股聲浪,也包含了藉此給在暗處的諸葛亮施加壓力的成分。
這時,魯肅為孫權的利益著想,勸孫權立即召回正在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