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現在世界全世界,分別擁有246條四英寸生產線,164條五英寸生產線,287條六英寸生產線,252條八英寸生產線。
也就是說主流的四英寸到八英寸生產線,全球一共有949條,可華夏四英寸以上的,一共才不到十條左右,六英寸以上的一條都沒有。
在全球晶片生產的版圖中,華夏的晶片生產量只有全球的0.2%左右。
並且就連“909”工程,所定的目標,也是力爭華夏晶片產能,在千禧年的時候,達到全世界晶片產能的1%,擁有一席之地。
可即便只是1%這樣的小目標,也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
根據專家測算,等到千禧年的時候,全球晶片的銷量將高達一千六百多億片,即便是1%,那也要達到十六億片才行。
而現在全國的晶片產量,只有三億片左右,想要達到1%的小目標,需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才行。
其實華夏的晶片起步並不算晚,在世界上第一塊晶片誕生之後,僅七年時間,華夏就研發出了第一塊晶片,比東倭僅僅落後三年。
晶片的產量也是如此,華夏晶片產量達到百萬級的時間,落後美國六年,東倭三年。
千萬級的時候,也只有十年和八年。
可到了億級,就要落後前兩者將近二十年,至於說五億級,預計至少25年左右。
畢竟要知道美國在1972年就已經實現了五億級晶片產量,而華夏現在的年晶片產量才三億片而已,預計快的話也要到兩年後才能達到五億級,這可不是二十五年的差距,又是什麼?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財政原因,技術原因,以及國際上對華夏的“禁運”等等。
但總體的來說,華夏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科學技術在這一二百年間落後西方國家,以及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所以上面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解決幾億華夏人的吃飯問題。
而當時,可謂是百業待興,一窮二白,資金匱乏,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十幾年,吃飯問題解決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
煤炭、電力、石油、高速公路等能源交通上去了,鋼鐵產量也的確趕英超美了,甚至這幾年家電和交換機,無線通訊也上去了。
可對晶片卻一直無力投資。
從1965年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華夏在晶片產業上的累積投資只有五十億華夏幣,六億美元的樣子,即便不同時期對美元的匯率不同,但充其量也就十億美元而已。
這點錢對於晶片行業這種,大投入,長週期的行業來說,根本就不夠。
並且之前也說了,建一條八英寸晶圓片生產線,還要十二億美元呢。
也就是說,把華夏這三十年對晶片行業的投入,一口氣全部拿出來,也不夠買一條八英寸生產線。
說真的,方辰都有點不知道,這三十年,華夏晶片行業是怎麼過來的。
而且還要要知道,晶圓片生產線,只是整個晶片生產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