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來說,想要完整的製造一片晶片,需要晶片設計,製版,晶片加工,封裝,測試,包裝等六個主要環節。
可這麼多的環節,數百家企業,幾十萬的從業人員三十年來,獲得的投資就十億美元。
方辰突然有種莫名的心酸,真是太少了,少的都有些可憐了。
他的手上有一份資料,詳細的記載了全世界,以及各國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
從半導體電晶體被髮明那天算起,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全球對半導體行業的持續投資是3745.6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大致投入了1149億美元,東倭投入了1020億美元。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東倭這1020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才開始投入的。
這也就意味著,東倭這十五年的投入,就已經差不多趕上美國三十多年的投入。
然而這也是為什麼,東倭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能超越美國,問鼎半導體第一大國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總所周知,東倭是個不完整的國家,所以自從九十年代初期,美國反應過來,意識到東倭的威脅。
一邊積極的聯合加強技術開發工作和增大投資,另一方面對東倭打出各種生產裝置禁運和技術禁止使用等等的牌,很快便再次輕而易舉的超越了東倭。
接下來的便是南高麗和灣灣這兩個地區。
這兩個地區基本上都是六七年前,八十年代末期才開始發力的,不過因為投入金額比較多,南高麗這幾年投資了485億美元,灣灣投入了360億美元,所以已經逐漸在國際半導體市場上,慢慢嶄露頭角。
並且灣灣已經列計劃,準備在未來的十年中,累積投入673億美元來建設投資五條8英寸生產線,以及二十四條更加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
畢竟根據現有的科研進度,預計最遲1999年,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就研發成功了,到時候不但可以加工製程為7奈米的晶片,並且生產成本預計比8英寸生產線,再降低30%到40%。
然而在前世,華夏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正是由張如京的中芯國際在2004年所建立的。
可以說張如京憑藉一己之力,將華夏的晶片生產線從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十一年,縮短到了五年。
想到這,方辰再次幽幽的嘆了一口氣。
說真的,以總投入十億美元,佔據全球半導體總投資的三百多分之一。
就使得華夏半導體產業只落後歐美十年左右,產能還能達到0.2%,他真覺得國內的半導體科研工作者們盡力了,甚至還超常發揮了。
畢竟,看看那些所謂經濟實力,科研水平跟華夏差不多,並且現在人均收入遠高於華夏的那些國家,哪有什麼所謂的半導體產業,就算是把全套的圖紙和加工技術,裝置給他們,他們都用不了。
不過話說回來,華夏在半導體的投入,不如美國和東倭,南高麗,甚至不如灣灣一個地區也就算了,這連很多企業都不如,那就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說到晶片企業,自然不得不提到英特爾,英特爾在去年一年就投入了四十億美元,是華夏三十年半導體投入的四倍。
然而正是這樣的大額投資,才使得英特爾持久佔據晶片第一製造廠商的地位。
並且也正是因為十年計劃的673億美元,使得灣灣超越南高麗,並且跟世界平均技術水平,從過去的相差一兩年,變成了一兩個季度。
甚至在某些晶片大饑荒的年份,作為代工企業的臺積電,其利潤居然超過了英特爾,簡直就是屌絲逆襲的典範。
不過,透過這些事例,方辰領悟到了一點,想要在半導體超越那些先發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投資力度要大。
如果連投資力度都無法超越這些企業,那想要在技術和規模上,超越這些企業,那簡直就是在痴心妄想。
不過,話雖然是這麼說,道理也誰都懂,但晶片企業這玩意實在是太費錢。
就如之前所說的那樣,建一條晶片生產線的投資就已經要高達十二億美元,想要建設一個完整的晶片研發生產鏈,沒個兩三百億美元,根本下不來,比建設個三峽大壩的費用都高。
別說以華夏現在的國力而言,根本就燒不起,就是在歐美,東倭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是比較肉疼的,而像南高麗和灣灣這樣的存在,更是可以稱之為孤注一擲,賭上一切了。
然而更關鍵的是,英特爾等美國企業,包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