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選從山海關出發,緊趕慢趕,在孫臏率軍進駐三河縣不到三天,楊選人就到了。 這三天時間,楊選可是遭了罪了。 以往他出行都是坐轎的,即便是率軍往山海關去,他也只是偶爾在轎子裡悶了才會出來騎騎馬。 可這次趕回來就是搶時間,所以是一路騎馬,小跑著往會趕。 屁股顛痛了不說,大腿內側也都磨破了,只能叉著腳走路,渾身跟散架似的。 不過進了三河縣後,看道迎接人群中有孫臏的存在,他就有些急了。 這兩天只忙著趕路,都顧不得詢問孫臏到了哪裡,是否已經進入通州。 現在在三河看到人,他就知道,孫臏肯定是沒往前行了。 楊選心中微微不滿,不過嘴上並沒有說什麼。 進入縣衙大堂坐下後,開口就問道:“孫總兵,現在韃子是個什麼情況?京師和通州是否安全?” “稟楊大人,韃子只是向通州和京城方向派出少量哨探,現在大部在順義及懷柔周邊搶掠,前兩日也有韃子進入三河境內。” 孫臏急忙回答楊選的問話。 “我讓各部主動出擊,攻打敵軍,各部戰況如何。” 楊選得知韃子並未向京師進攻,自然是大鬆一口氣,雖然他在看到孫臏的時候,其實心裡大抵有了猜測。 不過聽孫臏親口說出來,還是更加安心。 “這......” 孫臏一聽楊選提到前兩天他派人傳來的軍令,臉色就有些難看了。 在楊選著急趕路的時候,曾經派出多路信使通知密雲、順義及薊鎮總兵,主動出兵和韃子交戰,希望透過明軍進逼戰術,讓韃子知難而退,儘快退出長城。 楊選騎在馬上,自然也在回憶得到的訊息,而且那兩天剛好因為趕路,並沒有信使堵到他們。 沒有新訊息傳入耳中,楊選在馬上就思索已經知道的資訊。 韃子入關兵馬不足,這點老早就被注意到。 貌似沒有後援,也被他關注到。 韃子並未攻打密雲,而是在搶掠鄉野,他也注意到了。 綜上來看,韃子的意圖也逐漸清晰起來。 現在,看到孫臏在回答自己問題時吞吞吐吐,楊選自然非常不高興。 不過他也沒有當即發作,他自認為還是好脾氣,即便面對的是武夫,也要有文官的修養。 “韃子這次入關,明顯兵力不足,孫總兵不會看不出來,他們無力威脅京師安危。 何況現在京營已經有了準備,京師當可無虞,正是各部奮勇殺敵的時候,怎麼可以畏敵怯戰,這對得起陛下,對得起朝廷嗎?” 楊選語氣不善的說道。 之前,迎接之時就看出楊選心情不佳的其他官員,如三河參將付津、三河知縣等此時都是噤若寒蟬,不敢吱聲。 正在此時,堂外有親兵送來順天巡撫徐紳公文,交到楊選手中,他不用看也知道,徐紳八成就是催促薊鎮兵馬儘快用兵,驅逐順義附近韃子的。 官軍打不打得贏,同樣不在徐紳的職權範圍內,可是韃子在順天府肆虐,他這個巡撫就有責任保境安民。 鍋,自然是要甩不出去的。 楊選開啟公文看了眼,隨即遞給孫臏,“看看吧,這應該也是朝廷的意思了,如果我們不盡快出兵,怕是兵部很快就要下公文督辦了。” 楊選只是瞟了眼,已經大致知道公文的內容。 正如他所言,京城朝堂已經從一開始聞知韃子破關的訊息從驚駭中逐漸平靜下來。 隨著多方資訊匯聚到兵部,楊博就看出此次韃子入關的不同尋常,似乎和他們一開始的擔心完全不沾邊。 不過儘管如此,京營還是不會輕動,因為京營能打的兵本就少,只有護衛京城的能力。 不過薊鎮軍馬進駐三河後,加之確認韃子兵力不多,自然楊博一開始還是想著讓薊鎮大軍立即開始攻打敵軍,將韃子驅逐出去。 可是考慮到已經向四處發出的勤王詔書,楊博想的就多一些。 那就是能不能再等幾日,等宣府大軍趕到後,集合宣府和薊鎮的軍力,儘可能全殲這股韃子。 只不過,想法雖有,可要變成現實,那就要更全面的瞭解眼下的局勢。 不僅要知道明軍兵力的分佈,還有韃子軍隊準確的動向。 楊博在籌劃,他已經派人聯絡路上的馬芳,知會他率部進入昌平後不必向京城方向前進,而是直接往懷柔去。 在楊博的考慮中,由馬芳率宣大軍由北向南,而薊鎮大軍則由南向北,從而實現對這股韃子騎兵的南北合圍。 而對薊鎮方面,不管是楊選還是孫臏,他都沒有下達命令,因為他深知明軍的德性。 正常情況下,若不是必須,明軍應該不會主動開戰,據城死守才是他們的戰策。 至於順天巡撫會不會要求薊鎮兵馬進攻韃子,在楊博看來就是個笑話,那些軍將在這個時候哪裡會聽他的。 不過,他算漏了此時的楊選急於立功,會不顧一切的施壓,命令明軍和韃子交戰。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