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一晚,順義求救的文書就送到京城,同時北邊的密雲和懷柔也相繼向京城送來戰報。 “韃子強襲密雲不成立即南下,攻打順義縣城,懷柔連去都沒有去?” 魏廣德從負責打聽訊息的張吉口中知道昨晚送到京城的訊息也是目瞪口呆,他沒想到這次俺答汗入關,連後路都不打算守一下。 是的,到目前為止,大明朝廷還以為帶隊進入長城的是俺答汗,就如十多年前一般。 而牆子嶺關送來的戰報其實已經送入兵部,只不過因尚未核實而沒有傳出來。 如果匆忙上報韃子只進來萬餘人,最後韃子還有後隊或者是判斷有誤,兵部也脫不了干係。 這個時候,稍微暫緩一下,並沒有壞處。 最起碼,兵部一開始上報上萬韃子入關的話,並沒有錯不是。 不過,此時魏廣德腦海裡也在盤算著此事。 雖然密雲的位置並不是說完全堵住韃子返回草原的關口,可韃子這樣完全放棄攻打,怎麼想怎麼覺得怪異。 要知道,一旦明軍集合大軍殺過去,韃子往回撤,到了山前,密雲駐軍出戰,就算擋不住他們逃跑路線,也會耽誤他們撤退時間,到時候身後明軍衝上來包圍,這讓他們還有什麼活路? 魏廣德想不通,按照密雲的戰報,韃子兵力確實上萬,可現在密雲城外只有少量韃子監視。 當然,他們被圍,擔心韃子隱藏在暗處,不敢出城消滅城外殘留韃子,這個說得通。 可真到明軍集結掀起大反攻,密雲方面不可能還用這樣的藉口避戰,那隻能是把自己往斷頭臺上送,密雲守將不會那麼傻。 而且,密雲那邊還彙報,古北口駐軍有派人來他們城裡聯絡,也就是古北口關隘也沒有遭到韃子攻擊,甚至關牆外也沒有看到韃子的蹤跡。 按常例,僅僅上萬的韃子,是不可能深入明境太遠的。 要麼韃子還有大軍隱藏在關外,比如古北口。 他們等待機會就是明國朝廷抽調人馬圍攻入關的韃子,這個時候大隊人馬才趁虛而入? 不過這個可能性是很低的,很多地方講不通。 真有後隊人馬的話,為什麼不從牆子嶺關那裡一起進來,慢就慢些,畢竟越過了長城。 到這個時候,根據韃子沒有攻打密雲和懷柔,魏廣德開始對這路韃子進攻的目的產生了懷疑。 實際上,這時期,韃子對明國長城沿線的攻勢,很多時候都是以打草谷的形式,也就是衝進來,搶完就跑。 只不過,這樣的戰術,更多使用在針對遼東、宣大以及延綏等邊鎮。 薊鎮因為背後就是京畿,明軍兵力駐防較多,並不適合展開這樣的攻勢,或者說以前就沒這麼搞過。 薊鎮東面倒是有類似動作,但那地方距離京城尚遠,所以京城也不需要因此戒嚴。 一旦攻入薊鎮,特別是密雲附近破關,矛頭大多都是直抵京師。 慣性思維下,所以最初知道密雲長城被破,大家想到的都是韃子要攻打京城,然後就是風聲鶴唳。 不過,如果威脅京城,萬餘韃子這麼點兵力肯定會陷入兵力不足的窘境。 他們入關後也沒有保證後路的安全,放棄攻打密雲急匆匆南下直接出現在順義,倒是和入關打草穀類似,進來就是為了搶掠。 反倒是明軍,因為戰力不足,不敢主動出城攻擊這部韃子,因為擔心有失,畢竟這裡可是京畿地區。 不管什麼時候,京城的安危肯定都是第一位的。 想到了這些,魏廣德感覺自己似乎還是什麼也不能做。 知道人家只是來打秋風的又怎麼樣? 難道還指望動用京營的那些老爺兵出城擊敗他們嗎? 京城周邊確實有許多兵力,可都分散佈置在城池裡,京城周邊唯一的機動兵力其實就是京營的老爺兵,要不也不會匆匆調動宣大兵馬,朝保定府調集援軍。 魏廣德倒是沒見識過保定府周邊的衛所兵是個什麼樣子,但是大明朝的衛所,貌似情況也差不多。 就那樣。 指望他們驅逐這萬餘韃子,貌似有些自不量力。 出了自家門,魏廣德在馬車上還在盤算著此事。 不過想了許久,貌似除了等宣府、大同軍趕到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 還有就是等薊鎮那邊,收拾三屯營剩餘的兵馬。 不過魏廣德也不怎麼看好,精銳此時應該還在山海關附近。 山海關距離京城約六百里,明軍正常行軍速度也要走十來天,就算因軍情緊急加速行軍,騎兵倒是簡單,一路疾馳,兩三日就能趕到,不過人困馬乏肯定也不能第一時間投入戰場。 步卒至少也要走五六天時間,同樣原因,也不可能抵達戰場就出戰。 三屯營的明軍過來,時間可以縮短一半,就是不知道戰力如何。 儘管魏廣德去看過薊鎮的兵,可畢竟也是好幾年前的事兒了,而且給他們看的自然都是精兵,魏廣德很多擔心三屯營裡只能拉出一堆老弱殘兵。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