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投入。
剩餘七成,戶部堅持要四成,內廷三成,而張居正和魏廣德想法類似,就是對半分,這樣的結果比較容易得到馮保的認可。
到這個時候,訊息自然也就瞞不住了,馮保也知道了朝廷打算在舊港設鈔關的訊息。
馮保知道了,那之前戶部的商量也自然而然傳到了他的耳中。
馮保雖然面色如常,可魏廣德還是注意到他隱藏的對王國光深深的敵意。
要知道,馮保雖然是太監,但是他的文才還是不錯的,若不是少時捱了一刀,他自認參加科舉也是可以得個進士頭銜。
所以,他絲毫不認為自己比文官差在哪裡。
但是,即便他在不損害內廷利益的前提下,全力配合前朝的政事,沒想到還是有文官想要背後捅他一刀。
王國光主持的戶部,自然就被他恨上了。
畢竟捱了一刀的人,心態多少有些變化,不容易被常人理解。
王國光不認為得罪了馮保,畢竟六部經常為公事爭論,可若不是故意針對也不會因此結仇。
只能說,各自為各自所在衙門爭奪利益。
所以,在這七成稅銀的分配上,馮保就故意刁難戶部,強行索要四成份額,只給戶部留下三成。
兩人在內閣爭議,到最後變成爭吵,讓張居正也感覺到有些不妙。
而魏廣德此時依舊在一旁看戲,那是張居正緊張的事兒,和他關係不大。
馮保問他,他依舊是堅持戶部和內廷對半分比較公平。
“這是戶部正在商量的章程?”
就在內廷和戶部為了舊港關稅分配爭執不下的時候,魏廣德收到戶部眼線送來的一份文書,是戶部私底下商議,打算以部議上奏朝廷的奏疏初稿。
“胡郎中送過來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說戶部那邊大部分同僚都認為可行,只是倒是怕要吏部增加戶部官職才行,否則以現在戶部的人手,根本忙不過來。”
張吉在魏廣德耳邊小聲說道。
“天下的錢糧分散隸屬於各個衙門,請求歸併戶部.....”
魏廣德輕輕唸叨一句,要說古代這稅收確實複雜,後世人其實很難理解。
官府收的稅,最後是歸集大多個衙門,錢糧大頭是戶部,排第二的就是工部,剩下兵部和禮部也有一些收入,各有各的庫房接受地方上的稅款。
明朝的賦稅其實種類繁多,主要稅種就是田賦和丁稅。
田賦是對土地所有者徵收的稅,是明朝主要的稅收來源。
明朝初期,田賦實行兩稅法,即夏稅和秋糧,夏稅一般徵收麥、錢、鈔等,秋糧則主要徵收米、豆、草等。
稅額根據土地的肥瘠、產量等因素確定,例如官地和小麥的徵稅標準為一等畝徵麥1.76鬥,二等徵麥0.5鬥,每鬥帶耗麥0.027鬥;而民地的徵稅標準則相對較低,如小麥畝徵麥0.5鬥,每畝帶耗0.027鬥。
丁稅其實分人頭稅和丁課,一個是對人口進行徵稅,而另一個只針對十六歲以上男子,這種稅收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證國家有足夠的兵源和勞動力。
隨著明朝社會的發展,丁稅逐漸演變為按戶徵收,而不再嚴格按照人頭來計算,正在推行的一條鞭法則是將人頭稅攤進田地。
但除此以外,戶部還要收取租課和耗羨等,其中租課的物件包括軍屯王田、屯糧田、學田、官廳地、唐四陵田等,耗羨就是損耗。
這些是戶部主要稅收,但其實還有很繁雜的工商稅收,如市肆門攤稅、當稅、牙貼稅、鹽稅、酒稅、茶稅、牛驢馬豬羊稅、花布煙包稅、田產稅契等。
而工部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坐派各地的工料折銀以及竹木抽分收入,這些收入來源使得工部能夠獨立於戶部的管理和干涉,形成自成系統的收支體系。
具體來說,工部的財政收入包括兩部分,一是透過坐派各地的方式收取的工料折銀,二是透過竹木抽分獲得的收入。
這些收入主要用於支援工部的各項開支,包括但不限於建築工程、維修保養等。
明朝兵部收稅主要包括皂隸銀、馬價銀、柴炭銀、筏夫銀、驛傳站銀等。
明朝兵部在明代中後期逐漸獲得了大量的白銀收入,來源包括各種形式的銀兩,這些收入主要集中於武庫司和車駕司。
這些收入項反映了兵部在明代財政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軍事和後勤保障方面的貢獻。明代兵部的財政職能不僅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