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其在國家財政體系中的獨立性,也反映了其在軍事和後勤管理方面的專業化。
明朝的稅收在不同時期有所調整,可以理解為官府有了新的支出,而自己又沒錢列支這筆費用,往往就會想個稅種,向特定地區徵收一筆稅收用來支付這個支出。
所以,明朝的稅收這塊,即便是有文獻資料,其實很多時候也完全說不清楚。
王國光現在主持的戶部,想要把財稅大權真正落到戶部,魏廣德心中不由得冷笑不已。
或許在許多人看來,戶部尚書管理國庫,地位極為尊崇,其實不然。
明朝的六部尚書裡,戶部尚書其實才是個苦差事,真不是個人就能做好的。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戶部尚書是六部中戶部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代的財政部長。
這一職位主要負責國家經濟事務,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掌管著國家的財政大權,無論是救災、撥款還是戰爭,都需要經過戶部尚書的審批。
因此,戶部尚書在明朝政治和經濟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實際上,在古代這樣君主專制的政權裡,戶部尚書哪裡有這麼大的權力,他在多數時間裡其實不過是扮演著皇帝的財政顧問的角色。
在正常情況下,他的職責僅僅是實施一些有限的計劃。
在王朝早期,百姓以實物納稅,親身應役。在北京的軍事設施、宮廷和幾個其他的支出性機構都有固定的物資和差徭額度,由指定的徵收機構來完成。
到王朝後期,大多數物資和差徭都被折成銀兩,但是這些貨幣收入並不合而為一。
支出機構只不過是維持單獨的開支賬目,而折色銀還是由先前完成這些供給與差徭的徵收機構來支付。
唯一的例外是宮廷,由於在皇城中沒有中樞性財政機構,部分供給宮廷的折色銀由戶部管理。
此外,工部以及兵部管理下的太僕寺、禮部管理下的光祿寺,其賬目都是單獨管理,數額很大,軍事裝備與設施的管理亦是如此。
戶部只起到解運銀兩的簿記職能,它不能透過預算來控制撥款,所有各項開支的節餘都由各個部門自己控制,存入它們自己的銀庫,戶部無權管理。
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意味著收入與撥款是建立在制度之上,戶部尚書只能進行很有限度的調整,比如修訂折納比率,建議更多地進行折色,有時改變物資和資金解運的地點。
這些工作都是臨時權宜之事,所以明代的戶部更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會計管理部門而不是一個執行機構。
王朝的大體制度被朱元璋安排的明明白白,所以戶部自主權力有限,很多時候面對皇帝和太監的無理要求而難以應付。
明朝的戶部尚書,多是因為反駁皇帝採購各類寶物旨意而出名,但這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從1380年以後共任命了 89名戶部尚書,16人被罷職,3人被處死,2人被流放而終身不得錄用,1人被放逐。
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皇帝不喜,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
人出險地而不自知,王國光居然還想集中朝廷的財稅大權。
無疑,這是犯忌諱的事兒,不止讓皇帝不滿,還會讓同僚不爽。
“跳吧,鬧吧,到最後,張居正也未必保得住你。”
魏廣德在心裡默默想到。
張居正的權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後宮的信任和馮保的支援,這點魏廣德比誰都看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