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
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指漠北蒙古).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
這其實也是朱元璋定下這十五個不徵之國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地廣人稀不便管理,且收穫與付出不對等。
洪武晚年,老朱皇帝生怕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從而招惹禍害,特地將自己的謹慎對外用兵之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之中。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
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而之後的歷史,其實多少也證明了朱元璋對此的見解其實是有道理的,朱棣登基後,就違背祖訓,攻打了安南。
當然,朱棣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安南地處中國大陸與中南半島的連線處,一旦佔領,近可牽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
但是由於安南遠離中原,最後還是走向了獨立,成為了今天的越南。
由此可見,朱元璋定下的祖訓並非無稽之談,至少用事實證明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了這個原因,所以之前大明水師即便發現東番島上有倭寇活動的蹤跡,往往也只是快速打擊一番就立刻撤兵,並不會真正進入東番島。
也因為發現了大明對此地的忌憚,所以許多倭寇也曾經把此地作為他們的巢穴加以經營。
不過,隨著大股倭寇被擊潰、殲滅,這些曾經被倭寇佔據的巢穴許多都已經荒廢。
現在有部將提到東番島,又指出東番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大明的影響,俞大猷就不得不考慮一下了。
思索良久後,俞大猷才下令道:“此事,我會先稟報朝廷,由朝廷定奪。
此番目標是澎湖,一切以消滅盤踞在澎湖的倭寇為首任。
待消滅倭寇後,船隊可繞行東番島一圈,觀察其上是否有倭寇蹤跡,到時一併上報。”
俞大猷這麼說,部將大多心知肚明,這是給好聽開口子留個理由。
如果朝廷想要對東番島出手,則就會利用他們的奏疏上表述東番以被倭寇盤踞的理由,出兵東番。
是的,東番島上是有人的,只不過不接觸怎麼可能知道他們是倭寇還是原住民。
分不出來,那就只能疑似倭寇活動。
在當下,浙江剛剛遭遇了倭寇襲擊,雖然這股倭寇即將被他們消滅,可朝廷上對此肯定也會施以雷霆手段,主要就看朝中大人們是否有取東番之心。
南洋水師東行,向著大海而去。
他們不知道在他們大獲全勝迴歸大明之後,他們此行也會被載入史冊,因為這次事件終於給了魏廣德出手的機會,名正言順把東番島,或者更應該叫做小琉球的臺灣納入中國版圖。
既然東番島上有人生活,又沒有王法體統,只是無知鄉民,自然該感受到聖人教誨,學會禮儀尊卑。
兩月後,京城收到俞大猷的急報。
魏廣德在看完戰報後,當即以此為題寫了一份奏疏,詳盡把東番島可謂福建屏障,佑護東海安寧的作用寫出。
又著重強調東番沒有政權,雖然地廣人稀,不便管理,但朝廷可在東番島南北建立衛所,遷移衛所軍戶過去。
同時,魏廣德又摘取戰報上關於此時東番島上環境的描述,參天大樹隨處可見,鬱鬱蔥蔥。
寫這個,當然不是因為這是一個美麗之島,而是大明現在出現缺乏上好木料的窘境
當然,這個缺好木料主要是指江南地區。
經過多年開發,此地森林已經大多被開荒,林木資源已經枯竭。
現在朝廷採辦巨木,已經多從瓊州和西南置辦,千里迢迢,運輸也極為麻煩。
用魏廣德的話來說,明軍上島可為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