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男女都有成年禮,只是年齡各不相同,即女子十五歲,男子二十歲,各有成年禮。
明朝男子的成年禮也就是所謂的冠禮,因為古人沒有剪髮的習慣,所以長髮成為了古人的主要形象。
由於長髮不利於行動,所以將長髮進行梳理與裝飾,成為了冠禮的原因。
不管是冠禮還是笄禮,都屬於嘉禮之一,也就是華夏五禮中的嘉禮。
古代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其中吉禮是祭祀禮儀,主要包括對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祭祀。
具體內容包括祭天神,如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祭地祗,如祭社稷、五帝、五嶽及山川林澤和祭人鬼,如先祖、帝王、聖賢、先師等的祭祀。
凶禮主要用於弔唁和憂患,包括喪禮、荒禮、吊禮和恤禮。
軍禮與軍事活動相關,包括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和大封之禮等。
賓禮是接待賓客的禮儀,包括朝覲之禮、會同之禮、諸侯聘於天子的禮儀以及諸侯間相互拜訪的禮儀。
嘉禮是用於和諧人際關係和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和賀慶之禮等。
可見,冠禮還是笄禮其實都是很重要的禮儀。
英國公府邀請徐江蘭前往觀禮,自然也代表著對他魏廣德的尊重。
魏廣德倒沒考慮過英國公是否有和他魏家結親的想法,畢竟現在孩子還小,魏福壽還差點才滿十五歲,比英國公家的丫頭還小。
或許更多的還是為了在他這個可能即將成為首輔大人面前,做一些人情。
第二日,魏廣德就在值房裡看到了張翰的奏疏,魏廣德也履行對馮保的承諾,直接票擬“恭請聖裁”。
奏疏票擬完成,就沒內閣的事兒了,剩下就是看馮保的手段。
而馮保也沒讓魏廣德失望,不兩日,宮裡傳出訊息,萬曆皇帝下旨,直接罷免吏部尚書張翰,由戶部尚書王國光接替其執掌吏部。
張翰被罷官了,以為反對張居正“奪情”。
雖然張翰結局早就註定,但是在有心人的推動下也變成張居正和馮保教唆年幼無知的皇帝,打擊異己的證據。
在當下這個敏感的時期,京城氣氛顯得更加詭異起來。
也是在這一日,張居正上了第二道請求辭官回鄉守制的奏疏。
到這個時候,自然演戲演全套,張居正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反擊外面的流言。
這次,魏廣德被傳入慈慶宮,兩宮太后和小皇帝皆在此,目的自然是詢問“奪情”之事。
對此,魏廣德的回答則是言明前朝早有奪情的先例,皇帝若有意自可下旨留任張居正。
魏廣德沒有站出來反對“奪情”,但也沒有表達支援“”奪情,但這對馮保來說已足夠了。
魏廣德在退出慈慶宮後,當日下午,宮裡就再次傳旨“不許”,駁回張居正請求丁憂的奏疏。
或許因為內廷對待張翰的態度太過粗暴直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京官的判斷,所以到這個時候,雖然官員們依舊沒有人效仿張翰公開站出來反對,但輿情並未因此好轉,反而愈演愈烈。
可以說,現在首輔的名聲在外面已經變得極差。
若不是因為這次張翰被罷官驅逐,別人都不想重蹈覆轍,可能早就鬧起來了。
又是幾天過去,張居正第三份奏疏再次送入宮中,依舊是請求回鄉丁憂。
這幾日,內閣的工作開始清閒起來,因為各地發往京城的文書,奏報不多,多是六部事務。
而六部事務則因為官員們都在盯著首輔變動,所以自然處理起來就變得緩慢了。
考成法......
首輔大人若是換了,這考成法還能不能繼續執行下去都還兩說,誰又會在乎這個。
因為送入宮中的奏疏減少,魏廣德和張四維這兩天反而清淨下來,沒有六部奏疏上來,每天需要處理的公務可就減少了近乎一半。
這日,魏廣德終於票擬完最後一本奏疏,看著空蕩蕩的書案嘆息道:“他們啊,正事不做,總琢磨有的沒的。
就算張叔大真離職丁憂,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
考成法,終究只是推開,還沒有成為約束官員的律制,大家都還沒有完全把此法當回事兒,就認為換了首輔,考成法也就差不多可以取消了。
不過,魏廣德也沒有給六部下條子,讓他們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