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爭也不爭,辦好差就是在爭,因為我可以理順朝堂。
不爭,是因為現在朝堂太複雜,接任就必須處理叔大留下來的爛攤子。”
是的,在魏廣德口中,張居正的政治改革,到現在其實留下的就是個爛攤子,很難收拾。
即便之後,張居正死前完成了考成法和大部分清丈工作,推行了一條鞭法,但依舊是個爛攤子。
因為張居正到死,他推行的改革,其實都沒有全部完成,只能說完成了大部分而已。
這也是後來很輕易,萬曆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全部否定的原因。
從這也可以看出來,自古政治改革的危險程度有多高。
聽到魏廣德這麼說,徐江蘭也是微驚。
不過她知道自家男人是個有主意的,應該有辦法解決的,否則也不會問出來。
“何況,到最後,一切還是要看宮裡是個什麼態度。
就算我真要下場爭這個首輔,最終還得宮裡點頭才行。
雖然陛下和太后那裡,我總算還有一點臉面,但叔大贏在起手。
在我和他之間,兩宮應該還是更加信任、倚重張叔大才是。
下午出來的時候,陳矩也給我透了訊息,兩宮和陛下確實偏向於奪情,他也是怕我貿然摻和進去,引得宮裡不快。”
魏廣德開口說道。
“那咱們就別去爭了,順其自然就好。”
徐江蘭終於開口說話道,隨即又把今日下午收到定國公府禮物和英國公府請柬的事兒說了出來。
魏廣德看到徐江蘭遞過來的請柬,抬頭就是邀請魏夫人徐氏於某日到府遊玩,魏廣德雙眼微眯問道:“英國公府是有什麼事兒?”
“好像是張國公二女兒年滿十五歲,欲行笄禮。”
徐江蘭開口說道。
“原來如此。”
魏廣德點點頭,說道:“知道了,你去吧,注意若有人問起,知道該怎麼說吧。”
明制笄禮,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源自《禮記·內則》的“十有五年而笄”,象徵著女子已到出嫁的年紀。
笄,即簪子,代表著古代女子成長的標誌。
笄禮,即華夏女子成人禮,屬於五禮中的嘉禮,因儀程中的「加笄」、即在頭上戴上首飾發笄而得名。
在此以前,小女孩頭上是不能帶飾品的。
皇家有皇家豪氣,勳貴也有勳貴的氣派,華麗至極,平民百姓只能望而生嘆,萬不能及。
但不論皇室還是平民人家,都是要行各自的笄禮,以表示自家女兒許嫁。
這樣,有求親念想的人家,自然就可以開始動起來了。
笄禮用後世通俗的話說就是,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
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
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
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
笄禮冠服,用冠笄、背子。
將笄者為一加服,雙紒髮式、著衫子。
按朱子《家禮》,笄禮只用一加,冠服用褙子,也就是襦裙。
按照禮典記載,並參考有明一朝衣冠制度、風尚流變及相關容像,初加冠服用襖裙,並加發笄,著弓鞋,衣冠齊整,威儀可瞻。
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也逐漸形成三加。
雖然對於平民來說,笄禮更多表達的還是“有女待嫁”之意,但國公府當然不會如此簡單,自然是按照禮制把禮儀要做完的。
笄禮之加笄,如冠禮之加冠。
然而冠禮的三加首服,與所穿著的衣服均有對應,但笄禮的三加首飾頭面,除了考慮與衣服的對應外,還需要考慮每一加對應的髮髻,與首飾穿戴的可操作性。
綜合考量有明一朝首飾頭面和髮髻的風尚,初加首服在梳成狄髻狀的髮髻上,戴狄髻頭面中的花頭簪。
身穿襖裙,這也是明朝對女子上衣下裙裝束的統稱。
襖指有裡的夾衣,無裡的單衣稱為衫,襖與衫的形制相同,襖裙也可稱為衫裙。
裙,在明朝最為盛行的是馬面裙,兩側打褶,前後有兩個光面,故稱馬面裙。
根據審美和需要,還可以在馬面裙上裝飾裙襴和緣邊,因其裝飾方式和紋樣的豐富變化,由此成為明朝時期女子主要的下衣款式。
需注意的是,初加冠服用交領短襖並馬面裙,著弓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