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達不到成為皇后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覬覦那個位置了。
只能說,朱元璋定下的很多制度,確實都有可取之處。
用首輔張居正的評價就是,“太祖得天下,因不拘成法也。”
說“不拘成法”,贊朱元璋,順便也給自己的改革貼金,因為他的改革也多是如此。
而此時緬甸王都東籲城裡,俞大猷卻是在微微皺眉。
不為其他,就是因為在知道明軍打破東籲城後,暹羅宗室就蠢蠢欲動,想要拿回屬於他們的東西。
暹羅一邊遣使大明,訴說這些年被緬甸壓迫的艱辛,一邊就是派人往東籲城找俞大猷,希望可以從他手裡找回已經被明軍查扣的寶物。
別說,當初大明當年頒賜暹羅的寶策金印,倒是印證了緬甸滅國暹羅後,掠奪走所有財富的說法。
只是失陷御賜之物,事後也未向大明朝廷報告,這事兒就可大可小。
所以,俞大猷並不打算歸還暹羅那些東西,只是造冊,等待朝廷的命令。
而現在他已經得到訊息,北面戰事已經結束,以大明大勝告終,緬王莽應龍及其下屬全部被俘。
受限於兵力不足,俞大猷並沒有派兵北上,而是等著北部明軍南下於他會和。
這就意味著,雖然他們走海路過來需要兩三個月的行程,但實際上走陸路,若是不發生意外的話,或許一個月就可以抵達雲南。
俞大猷從未想到過,原來他們距離大明是如此之近。
別說他,其他水師將領的表情也是類似,走海路包了一大圈,貌似有點冤枉。
只是他今日皺眉,不是因為剛剛把暹羅使者又趕走,而是北方明軍遲遲沒有南下和他們會和的意思。
現在明軍兩部之間,還有許多被緬甸人控制的城池阻隔他們的交通。
不會以為大明派出傳令兵能隨意進出那些城池吧?
水師兵力不足,現在佔據南方已經非常勉強,急需北方明軍南下支援,李成梁不會還在等著他率師北上吧。
俞大猷想著,忽然對外面喊道:‘來人。’
他不打算等了,他準備派人北上聯絡李成梁,催促明軍儘快南下,支援水師部隊。
本來水師並沒有攻佔緬甸南方的打算,只是攻打緬甸王都,聲援北方戰場。
但是發現緬甸南方的城市好打,且兵力不多,這才在整個南方燒起戰火。
他們是成功了,可這麼點人馬統治如此多的緬甸人,俞大猷終歸覺得心驚膽戰的。
親兵到來以後,他馬上就安排他們尋找嚮導,準備北上聯絡李成梁南下之事。
而在俞大猷遇到小麻煩的時候,北方的李成梁那裡也有些不順利。
雖然明軍勢如破竹擊敗緬軍,擒拿不少緬甸頭目,鐵壁關緬軍也選擇了投降,可不盡快處理十餘萬緬軍戰俘,其實對於李成梁來說也是一顆定時炸彈,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了。
明軍進入緬甸的全部兵馬,總計十六萬,雲南兵馬六萬餘,佔了大半。
其他各省兵馬共計十萬,也是西南各省能抽調精銳的極限。
實際上,現在李成梁就接到廣西和貴州方面的文書,希望破敵之後儘快放回他們的兵馬,理由則是地方土司有不穩的跡象。
再有運輸能力的原因,極大限制了明軍繼續趁勝追擊,擴大佔領區的行動,這才是他的兵馬遲遲不能南下的主要原因。
“爹,要不我帶兩萬人馬先從阿瓦南下,直奔東籲城,先把南面和水師的通道。
再派人西進攻打蒲甘城,聽說那裡是原來東籲王朝的王都,想來應該也留下不少好東西。
其他地方慢慢來,還是先穩住北方再說。”
李如鬆開口說道。
明軍現在只能說已經佔領大部分緬北城池,其實就是孟養、孟密等宣慰司的地盤。
佔領阿瓦,出現在他們面前就是巨大的緬甸中南部,受限於兵力不足,李成梁暫時有點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