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的提議,並沒有得到李成梁的認可。
他搖搖頭,淡淡說道:“現在緬北的形勢複雜,還需要對那些土司部族進行控制,都要消耗大量兵力。
我估算過,就當下的情況,我最多能夠調撥出四、五萬人馬南下。
我們現在有兩個方向需要派出兵馬,一個就是南下打通和東籲城的聯絡,二就是西面的蒲甘城。
這樣算起來,兵力就略顯不足了。”
如果只是帶兵打到東籲城去,李成梁預計有兩萬人馬也就夠了,不怕遭遇到緬甸殘餘部隊圍攻。
但是他們不是要去東籲城,而是要維持住南北聯絡的交通線。
最起碼,俞大猷還想要從緬甸南方獲得大量的糧食。
現在明軍入緬軍隊的軍糧,全靠雲南週轉。
大明西南的地形限制,現在明軍的後勤隨著戰線的拉長,已經有些供應不足的問題。
實際上,如果只是在大明境內作戰,雖然一下子增加十萬大軍的物資消耗,雲南這兩年積累的物資還是足夠滿足需要的。
可是明軍大估摸殺進緬甸以後,抽調民夫運輸糧食就成了阻礙明軍持續進攻最大的障礙。
這次追擊緬王莽應龍部時,明軍前鋒就多次因為糧草不足而不得不暫停追擊,等待後方補給送上來。
而緬甸其實盛產稻米等糧食,可惜這些東西北方出產少,大多是緬甸南方出產。
所以,俞大猷軍中現在是糧草充足,但受限於兵力不足。
而李成梁手中兵馬倒是相對充足,卻受限於補給不足。
於是,打通南北交通線,從緬甸南方獲得糧食就進入了李成梁的腦海裡。
雖然緬甸已經完蛋了,但是緬甸殘餘軍隊還有,土司的雜兵也還有。
所以如果只出動少量明軍南下,難保不會被緬軍殘部包圍。
大部隊打不過,小部隊還是能輕易用數量優勢碾壓的。
特別是繼續向南地勢開闊,若是陷入四面圍攻,明軍那些火器也未必能抵擋住緬軍的攻勢。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李成梁可不想吃下一場敗仗,那隻會成為朝中攻訐他的理由。
現在緬甸的局勢向好,李成梁也不確定北京城裡是否有人眼紅他取得的戰績,想要來摘桃子。
所以一旦決定南下和俞大猷部會和,明軍至少要出動三、四萬兵力,控制沿線所有城鎮。
只有這樣,南方的糧食才能源源不斷北運,解決明軍糧草不足的困境。
“父親,潞江府那邊的緬軍整編是否完成了?這些天我都沒看到那邊的文書。”
李成梁說兵力不足,李如松馬上就開動腦筋想辦法。
別說,還真讓他找到出處,那就是之前被俘虜的大量緬軍。
利用緬軍鎮壓緬甸老百姓,是他和李成梁一起想出來的法子,只不過當時是考慮到徹底佔領緬甸以後,再把這些人用上。
畢竟,緬甸已經滅國,這些俘虜要麼殉國,要麼就是俯首聽命大明。
生與死之間,他們應該會做出正確選擇。
“你想帶著這些人出戰?”
李成梁聽到兒子提出這到這些人,有些遲疑。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現在就把這些人派出來,他們可未必真心投降我大明。”
李成梁開口說道。
“父親,我們不是還單獨關押了一批人嗎?”
李如松這時候開口說道。
“你是說那些土司首領的親兵?”
李成梁一下子就明白兒子話裡所指,他老李家的親兵怕是大明所有將領中最多的了,所以他對這些親兵的情況是最瞭解。
這些人,就是那些土司首領手下最忠誠的一批人,想要他們真心投降很是困難,甚至還是個大麻煩。
若是這些人和他們的主子關在一起,他們怕是除了繼續保護那些土司首領外,就是密謀怎麼越獄,保護他們的主子怎麼逃出去,回到他們的領地。
所以,明軍在接受緬軍投降後,第一時間就把那些緬甸官員和土司單獨看押起來,而他們的親兵也和普通緬軍士卒分開關押。
“你想要做什麼?”
李成梁此時眉頭微皺,不解的問道。
“那些親兵可不安分,繼續留在營地裡也是個麻煩。
不如就讓那些願意投降的緬軍拿他們做個投名狀,我們許以好處,讓他們宰了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