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說沒有舊例,魏廣德笑道,“翻閱典籍考考,總能找到。”
張居正和張四維聞言,都是微微點頭。
大明的儀式,都要參考古籍,試圖恢復漢唐舊制。
“此事急否,禮部上下最近都在忙著選後之事。”
方逢時開口道。
方逢時忽然提到選後之事,自然也是朝廷這段時間來除了對外戰事,最吸引朝堂關注的事兒。
是的,甚至西南和遼東的戰事,吸引了也不如小皇帝朱翊鈞大婚一事重要。
對於京官們來說,西南和遼東的戰事必勝,只是不知道朝廷最後從哪裡拿錢出來進行善後。
畢竟打仗就兩個要點,一是軍糧,二是軍餉。
軍糧,大明朝廷還真不缺糧食。
每年幾千萬石糧稅是實打實的,不過就是調撥民力轉運稍微麻煩點。
但是軍餉得掏出真金白銀,對於缺銀子的朝廷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兒。
而且,為了皇帝大婚,戶部的銀庫直接就敞開了,沒人敢在這件大事兒上說什麼。
平時宮裡下旨要戶部給錢採購各種東西,戶部和都察院都會有人跳出來唱反調,請求皇帝節儉,做天下之表率云云。
但是在選後這件事兒上,那真是滿堂靜默,沒一個人會出來說什麼。
明朝在選拔皇后時的態度和外表與以往朝代有著截然不同的考慮,他們更加重視女性的行為舉止是否端正和外貌是否具有吸引力。
關於女性的家庭背景,如果過於高貴會成為選擇皇后的障礙。
明朝在選拔皇后時,更偏向於選擇那些出身貧窮的女人,這樣的皇后便可以憑藉她們的賢能和簡單的品質來支援皇帝。
明朝的這種狀況,主要還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條款。
其實不僅是皇后,妃嬪的選擇,甚至宮女,都要求如此。
太祖皇帝之所以會這樣行事,主要是為了預防皇家權力被外戚壟斷,從而對皇權產生威脅。
這和其他朝代截然不同的選後方法確實新穎,也幾乎杜絕了外戚風險。
此事,在萬曆五年正月,當萬曆帝年滿十五歲時,兩位皇太后,即萬曆帝的嫡母陳太后和萬曆帝生母李太后便向禮部發出旨意,為萬曆帝進行皇后的選才工作。
這次的選拔活動主要在京師、直隸等地區舉行,共有四百五十多人進入候選名單。
因為是禮部負責,內閣並未插手,畢竟還沒到最後一步。
不過方逢時忽然提到這個事兒,魏廣德就想起前幾天給小皇帝上課後,朱翊鈞還拉著他在文華殿一角問起選後之事。
是的,朱翊鈞已經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已經知道選後對他的重要性。
所以,他想在選後進入最後階段前,親眼看看那些被選中的秀女。
當然,皇帝選後並非盲婚女嫁,按制在最後兩三個人選的時候,秀女是要和皇帝見面,以確定皇后人選。
也即是最後的選擇權在小皇帝朱翊鈞手裡,可他已經心癢難耐,想要先看看禮部到底給他選中了什麼樣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隆慶皇帝的事兒,馮保私下找過張居正和魏廣德,內廷已經準備把收起來的那些書送回乾清宮。
想到這裡,魏廣德開口問道:“方侍郎,禮部選材一事,已經進行到那一步了?”
“回次輔大人,禮部總計在南北直隸甄選秀女四百餘人,經過層層篩選,現在還餘三十餘人,都已經到了京城,只等內廷進行最後遴選。”
方侍郎開口答道。
“選後乃涉及國本大事,自然優先於緬甸之事,禮部重心仍然要先於選後。”
魏廣德說到這裡,先看了眼張居正,見他點頭,這才繼續說道:“選後之事禮部已經進行過多次,想來早就已經有了章程,照做即可。
至於西南之事,也是兩宮太后所定,也是耽誤不得。
不如禮部依舊專注選後之事,讓翰林院那邊先把手裡的事兒停一停,查閱古籍草擬儀注。”
魏廣德提議道。
翰林院清閒的很,只要沒有其他衙門的官身,那成天就是看書和風花雪月。
當然,實際上也不完全。
比如現在交給翰林院的差事,就有修《實錄》的工作,但是其實要求並不急。
放放,也是可以的。
“翰林院那邊還在修《實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