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來說,就是“彈矢不能破”,甚至有記載,“箭也立不起來,刀也切不動”。
不僅是日本刀捅不進明軍盔甲,威力更大的竹槍也捅不進去,這可不是後世的段子手編造出來的,日本一些私人筆記中就有此記載。
當然,日本官方史料大家看看就好了,如“《太閣記》第15卷、《立花戰功錄》、《加藤家記》、《久國雜話》:碧蹄大捷,擊敗明軍百萬,斬首3萬8千餘”
好吧,指這一戰就把明軍援朝全部給殺光了。
實際上,萬曆援朝戰爭打了兩次,第一次大明出兵四萬,第二次出兵近十萬,共計十四萬人上下。
日本第一次出兵十五萬,第二次增兵至三十萬,豐臣秀吉投入了十萬預備軍和六萬衛隊。
至於最出名的“碧蹄館”一戰,大明參戰兵力五千餘人,遭到三萬到四萬日軍圍攻,戰後明軍傷亡兩千餘,其中當場陣亡二百多人,日軍傷亡五千餘,陣亡不詳。
而這一戰最明顯的就是,日軍武器對明軍殺傷力有限,明軍可以正面衝擊人數佔優的日軍而勝。
可見,甲冑在古代戰場上的價值,那是非常大的。
周亞夫因為甲冑被治罪,其實不算冤,即便他有自己的解釋。
不過接下來他們的聊天,魏廣德就開始夾帶私貨。
“古人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將官受制於文吏,不啻奴隸。
夫平日既不能養其鋒銳之氣,臨敵何以責其有折衝之勇?
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備,將官忠勇可用者,須稍假權柄,使之得以展布,庶幾臨敵號令嚴整,士卒用命。”
魏廣德侃侃而談道:“今士大夫有識者皆曰:‘祖宗用刀尖上掙來的天下,今日被筆尖兒上壞了。且文武並用,乃長久之術。’
也就是俗語說的‘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提戈定太平。’”
聽到魏廣德這麼說,小皇帝依舊是一臉嚴肅的點點頭,好似是聽懂了一樣。
“老師,這是不是說要善於發現那些有本事的武將?”
片刻後,小皇帝開口問道,“就如同你把還是遊擊將軍的馬芳舉薦上來,後來又看中俞大猷,還有戚繼光,現在又嘗試使用李成梁。”
聞言,魏廣德點點頭笑道:“馬芳是從一介小兵透過戰功逐步升遷上來,本身就證明其能力,只是不確定上限是哪裡,所以可以嘗試使用。
俞大猷則不同,以百戶身份立功獲遷成為總兵,戚繼光也在剿倭戰場上履立奇功,李成梁也是類似。
不同的是,俞、戚二人在南北都有實戰功勳傍身,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李成梁只有遼東一地功勞,所以此次去西南,也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考驗。
而我要告訴陛下的就是,要從兵部文書裡發現可用將才,並嘗試使用,給他們表現機會。
一旦確認可用,陛下可就要把人護好了。
畢竟,朝廷無論何時都必須有可領兵出戰的將領,才能保證長治久安,單靠文官是不行的。”
其實明朝並不是沒有武將,即便是崇禎年間也是將星璀璨,只是沒有得到重視,先後凋零,到最後淪落到亡國的命運,讓漢人接受異族三百年奴役。
萬曆皇帝當然明白魏廣德提醒的意思,“把人護好”,可不就是針對文官嗎?
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明白,等魏廣德回內閣後,他才問左右道:“魏師傅之意,蓋謂為治固當用文,也要用武?”
“先生也是文官,卻不護短,欲為朝廷保護武將,修整武備,真可謂公忠報國者矣。”
今日當值陳矩當即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