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給俞大猷全權操辦吧,按東番島舊例執行。”
陳太后在充分聽取了三位閣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意見後,一錘定音道,“就是皇帝接見那個蘇祿國國王的時候,三位愛卿可要陪著,免得失了我大明皇室體面。”
現在小皇帝畢竟還未成年,太后擔心的就是小皇帝有些被人看輕。
要知道,萬曆皇帝朱翊鈞現在可不僅僅是年幼,他的腿疾經過這些年御醫的診治,基本已經宣佈治療無望了。
也就是說,萬曆皇帝接見外臣,若是坐在龍椅上自然沒什麼,可一走動起來就會被人發現,他走路是一瘸一拐的。
雖然中國曆代王朝大多不會明文規定開科取士不僅要考生文采斐然,還要相貌出眾,但實際上也是有這方面要求的。
這唯一例外的,自然就是強盛的大唐了。
唐朝參加科舉考試,顏值不高或者長相怪異,很可能會因此名落孫山。
據唐朝的《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
即:一是身材要挺拔豐偉,長相俊美;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強、能言善辯;三是書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學。
在這四條考核標準裡,容貌長相壓倒了能言善辯、書法以及文章才學等條件,排在了前面,可見顏值對考試選拔的重要性。
唐朝的詩人羅隱就因長相不如人意而屢試不第,史稱“十試不第”。
同朝代的詩人、詞人溫庭筠也因為長相問題,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鬱郁不得志。
還有就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其實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稱號是南宋才開始出現的,而在此以前,唐朝就已經有了“探花郎”。
只不過那時候的探花並不是考試名次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殊榮。
自從唐代以後,每一榜進士都有探花使,也稱探花郎。
探花使由年輕俊美的進士擔任,負責在瓊林宴上選出,到各名園採摘鮮花,並且賦詩迎接狀元,因此得名探花。
當時的探花郎不是一甲第三名,只是年輕、英俊的美少年。
傳統承襲到宋朝,宋太祖也規定,進士中選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在瓊林宴上採花獻給狀元,因此得名探花。
直到南宋時期,一甲第三名才被稱為探花,民間也稱之為探花郎。
據說,那時候的探花郎依要然在名園採花,在瓊林宴上賦詩,敬獻給狀元。
當然,這樣的傳統在明朝就沒有了,所以知道探花有此責任的還真不多。
由此可見,其實中國自古也算是外貌協會的創始會員國,雖然這些只是要求臣子,但皇帝多少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萬曆皇帝后來學嘉靖,幾十年不出宮露面,多少也和他的腿疾不無關係。
大家知道皇帝有腿疾是一回事兒,可親眼看到就是另一回事兒。
聽聞太后的話,四人都是齊齊頷首。
就在眾人準備請辭,退出慈慶宮回前面的時候,張居正忽然若有所思開口道:“另外還有一件事兒,是昨日戶部王尚書說起的。”
“還有何事?”
陳太后聽後當即問道。
戶部是朝廷的錢袋子,錢袋子有事兒都不是小事兒。
朝廷和宮廷的運轉,都離不開錢財支應。
“之前南海水師籌劃東番島,將東南沿海賦稅全部留下。
之後因為西南事,朝廷又下文將雲南賦稅全部留下以備萬全,如今戶部雖還有餘銀,但算算迦運河開鑿,還有其他工程支應,北方邊軍的軍餉賞賜,今年怕是又要入不敷出。
去歲結餘那點銀子,貌似是根本不夠的。”
張居正開口說起戶部對今年財政預算進行核算後的結果,已經預計到今年又會出現虧空。
王國光可是知道張居正最在乎的其實就是戶部,戶部有盈餘才好,出現虧空肯定就要想辦法彌補。
現在的大明朝廷可不像嘉靖朝,還有老庫的銀子可以支撐。
現在的銀子一旦虧空,就預示著有地方沒銀子支應,可是會出問題的。
張居正的考成法推行,本質就是為此。
若是推行考成法的前提下,朝廷依舊虧空,張居正的面子可就不好看,而且勢必讓更多人反對繼續施行考成法。
所以得出結論後,王國光不敢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