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楊銘去問喬納森。
“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了的情況,”喬納森說,“我現在最擔心跑高速,電池能不能得撐住,大直道恐怕要上360啊!”
“電池管理系統應該能行的,只要不連續跑太多圈。”楊銘知道這是電池的天生弱項,他們安裝了賽用化液氮冷卻系統,但還是不能持久。
肯定無法持續跑十幾圈的,最多五圈就要停下來散熱,換電池繼續跑——這個弱項就得看中國的實驗室,什麼時候突破了。
而賽道上車燈全部熄滅,正式發車了!
兩輛賽車前後間隔出發,頭車是職業車手跑的,他作為刷圈速的主力,能不能發揮賽車最好成績得看他。
韋伯畢竟已經退役了,更多的是駕駛這輛車,給出他作為前F1車手的感受,這些經驗可以給團隊改進的方向。
無聲息的賽車正在賽道上風馳電掣。
習慣了燃油車的轟鳴,電動車總感覺有點不夠意思,只有在它們從面前衝刺過去時,那尖銳急促的聲音帶來了像飛機的嘯叫。
其尖嘯也能夠達到90分貝以上,做不到燃油賽車的炸裂,但聽久了習慣後,也有一種很未來的視聽感受。
楊銘和朋友聚集在一起觀看車載影片,車手在很激進的駕駛它,第一圈雖然還是嘗試和熟悉為主,但也頻頻觸碰到了極限。
這一圈跑完花費不到兩分鐘,主力車手過線的時間是1分48秒!
量產車最快要2分半,F1要1分45。
主要用於熱身的第一圈,它就能跑出這個很接近F1的成績!
眾人趕緊去趴鐵網邊感受疾馳而過的賽車,它在那個最經典的EauRouge組合彎道前,點剎車後鱗片大面積啟用,最強空動模式開啟!
電腦計算出了最佳角度,系統兩倍多於車重的下壓力,像被上帝之手牢牢按著賽車,讓它能夠像F1那樣超高速過連續彎,車都不帶一點打滑!
彎道車速沒有低於290,出彎後面對大直道,它飆到了357!然後再一腳重剎車,優異的制動、空動結構讓它短時間內把速度降到了132!
這時候承受的G值飆到了5.2!比起上一次有了暴強的改進!全程維持著高速,駕駛賽車承受的高G值,與方程式不相上下!
在觀眾眼裡更是震撼,就眨兩下眼睛,賽車嗖嗖的就從面前消失了,貼地飛行一樣,這效果已經跟現場看F1沒有區別了!
==
ps:感謝再三須重事的萬賞,14的加更。天冷手速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