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網結束後,他們再跑回來看螢幕上的監控影象,後半部分屬於高速和急彎比較多,很考驗空氣動力構造。
也是鱗片系統的最佳舞臺,依靠著那套對車身精準掌控,對車手的每一種操作變化,系統都會做出精準判別,保持最佳賽車狀態。
哪怕說車手衝出賽道要翻車,系統也會迅速作出計算,控制鱗片保持車身姿態,讓抓地力保持最大,讓損害減到最小。
為實現這一點,楊銘砸錢挖來了谷歌的人工智慧專家,搞了上千個小時風洞試驗,用IBM的超算到人家都介意的程度。
要不是主要運算已經完成,楊老闆還打算要買超算自己盡情玩。就是這些燒錢的舉動,讓這種黑科技踏入了現實中。
它不再是單純一輛車,它是融合了人工智慧的速度機器,智慧控制著車身形態,車手負責輸出最大實力……這是未來化!
所以這一圈車手能刷出刷出1分43秒602的成績!
團隊沒有了第一次試車那種雀躍和瘋狂,但臉上的笑容證明著此刻心情的振奮,能夠跟F1成績不相上下,這是作為一輛電動賽車的奇蹟。
但這還不是極限,車手依然在熱身,還沒有徹底壓榨它的潛力!鱗片智慧系統也依然在學習,它適應駕駛者風格後,還會更激進!
現場很多媒體人對這套系統好奇十足,喬納森也進行了講解:“可以把它看作是DRS的全面智慧化……”
DRS就是F1的可調節尾翼技術,它主要是控制上下兩片尾翼,製造不同的下壓力,能夠提高10-20公里時速,多用於超車。
就是這塊尾翼可調,被譽為黑科技,賽事還限制了DRS的使用頻率,前兩圈不能用、溼滑彎路不能用,只有在特定區域才給使用。
“但是在我們這輛賽車上,它包括尾翼和全車身的擾流板,都不受到使用限制,都是智慧化控制的。”
“它的空動級別,我不想跟其它領域比,因為你們都在現場,都能看出來差距在哪裡……”喬納森讓他們自己領略。
F1只能人工調節尾翼,但這輛車,它全車身都可以控制形態!如果說DRS是黑科技的話,現在這套應該是塞伯坦星人。
所以後面幾圈都能穩定1分43秒的成績。如果放在四五年前,它們已經足夠製造F1在這條賽道上的最快圈速。
哪怕是現在的F1,圈速中上游的成績,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傅安寧看到成績後,已經有點瞠目結舌:“你們果然是要在這裡偷偷搞大事啊!告訴我還能更快嗎?”
他和一干邀請媒體或朋友的表現都是一樣的吃驚,他們不像團隊人員已經領略過它的厲害,今天是首次看到這些實打實的資料,感覺要瘋了!
一直以來F1雖然不是速度最高的賽車,但是在賽道上絕對是沒有對手的(勒芒暫且不談),F1有絕佳的彎道效能、超強的加速和制動!
但是在今天,在現在這一刻,他們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不可思議的科幻!
這一臺像變形金剛的賽車,無時不刻在調整自己身上的葉片,在入彎前展開所有的擾流板,自如的操控下壓力,行雲流水的玩弄空氣!
這一套技術不是沒有被提出過,但因為難度、因為實施條件,而一直被認為是個2035年後,才能考慮的科幻。
沒想到在今天,在現在這個場合,領略到了!起初還有人認為這造型太花哨了,卻沒想到它發揮的功效,比它的外表更兇猛!
媒體人都有一股預感,今天這場測試過後,恐怕賽車界,甚至是汽車界都要有驚人的頭條!
電動賽車能夠跟F1一樣快,沒人敢說肯定。但是這套前所未有的空動技術,它讓賽車具備了挑戰F1的實力!
識貨之人肯定知道鱗片系統才是關鍵!如果能用在其它賽車身上,它們也一樣會這麼瘋狂的!
如果黑科技用在勒芒賽車身上,正面硬剛F1都不再是問題!這絕對是劃時代意義的空氣動力學創造!
雖然還不明白具體原理,但並不妨礙現在所有人在每一次賽車即將經過看臺時,都趴在鐵網前,長槍短炮的記錄下它“變形”的那一幕。
有些人已經在錄製對話:“它擾流板的變化速度很快,出彎後又能收起來恢復到低風阻的流線狀態,這套操控系統讓F1的DRS就像石器產物!”
“我的天!我看到了韋伯駕駛的賽車在大直道上跑出了367的速度!不過在進入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