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福聽了方渝的話有點吃驚,他明白方渝的意思,知道方渝想為他尋找記憶中的味道。雖然方渝的態度讓他很感動,但他並不覺得方渝能做到。
方渝一看張國福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麼,不過方渝並不在意,因為旁人哪裡知道“味之道”的神奇。
張國福看方渝信心滿滿,也不好出言打擊,反正即便沒成功,這兩個朋友的情他也心領了。
方渝扶張國福坐好,想了想,問道:“老先生,剛才你覺得哪一碗湯最接近你心目中的味道啊?”
張國福想了想,指了指第一碗湯和最後那碗湯:“我感覺第一碗的香氣有點像,不過最後一碗的味道也好像有點像。”
方渝看了一下第一碗湯,這是用豬大骨、脊骨為主材煨制的高湯和菌菇清湯混合而成的,而最後的一碗則是豬骨湯和雞湯的混合。
有這兩碗湯作參考,方渝心裡就有底了。
根據張老先生的描述,當年同樣在這棟樓的那家飯館應該不是面向達官貴饒高檔酒樓。
這就意味著這家飯館所使用的食材應該不會有什麼特別珍惜奇怪的東西。
剛才張老先生指的那兩碗湯都有包括了豬骨湯,那麼當年那碗麵湯一定是用豬骨作為主材熬製,而且很可能還加了一些雞骨架。
第一碗湯混合菌菇湯,菌菇有特殊的清香味,這連肉湯的香氣也無法掩蓋。
按張老先生的法,那麼就意味著當年那碗湯裡一定也加了方渝所用的某種菌菇。
方渝今煲湯用了金錢菇、杏鮑菇、牛肝菌、姬松茸、平菇、金針菇、口蘑七種菌類製作了兩種不同的菌菇湯。
當年的飯館不可能像方渝這麼奢侈,就算用了菌菇,也頂多使用一兩種。
方渝眼睛掃過這些材料,心中飛快的逐一排除那些不可能用到的材料
這七種菌類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姬松茸,這種菌類也叫巴西蘑菇,一聽名字就知道主要產地是巴西。當年的川蜀應該沒人知道這種食材,更別拿它煲湯了。
其次排除的是口蘑,因為這種菌類主要產地在北方草原地區。
有一位開國的領導人曾作詩曰:“口蘑之名滿下,不知緣何叫口蘑?原來產在張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的就是這個口蘑最早在張家口交易,所以得名。
當年南北交通運輸不可能有現在這麼發達,加之口蘑儲存不好極易變質,在川蜀等閒人莫吃過,連見都沒見過。
第三個被排除的是牛肝菌,雖然這種菌類川蜀地區也有產生,但產量至今都十分低,一直都是被列為一等食材。
雖然牛肝菌製作的高湯味道鮮美甘甜,但想來一個飯店怎麼也不可能那這麼珍貴的食材來做普通麵湯的湯底。
接下來被排除的是平菇。這種菇也被叫做側耳或秀珍菇,它富含氨基酸,是對癌細胞有很強抑制作用的優質食用菌。
這種菌類現在比較常見,並不算貴,但是其實在半個世紀前它還屬於宮廷佳餚。
南宋時的著名文學家朱弁曾經把平菇當做葷菜,稱讚它比五臺山的玉石更珍貴,像上的花一樣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最近幾十年國內實現了平菇的人工培育生產,所以昔日王侯席上珍,今成萬家盤中鮮。
同樣因為這個原因被排除的還有杏鮑菇。
杏鮑菇也叫刺芹側耳,其實算是平菇中的一種,由於其杏仁般的香味和鮑魚般肥厚的口感很特別才被單獨分出來。它也是建國後才大量人工培育的。
剩下的金錢菇指的是肉頭厚實,根蒂短,像銅板般大的香菇。
這種香菇雖然沒有花菇脆嫩,但味道更加鮮,特別是乾製後香氣濃郁,尤其適合用來煲湯。
它和金針菇都也是建國後才大規模人工培育的菌類,但畢竟很早就有人開始試著栽培,算不上特別珍貴,倒是都有可能用在麵湯裡。
金針菇主要用於增鮮,沒什麼太明顯得香氣,放不放影響到也不大。
圈定了基本的原料,方渝就開始調配底湯,先煮沸豬骨湯,保持火,取了去油雞湯的中層加入其鄭
接著方渝又加了兩朵發好的金錢菇和一把金針菇。這倒不是方渝氣,主要是金錢菇的香味太濃郁了,加多了就把葷湯的香味完全蓋過了。
最後方渝還滴了幾滴本地產的黃酒用於增香和味。
在火煨湯的過程中,方渝麻利的和麵做了麵條。
方渝上次自從見過了趙雷精彩的揉麵表演,十分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