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地方住,實現我對毛主席的保證:”勞動生產,自食其力‘。“
中南海這個明清兩代王朝的帝王之居,從1949年以來,就是中國共產黨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核心領導人物的住地,是博動著黨和國家的心臟的地方。彭德懷在這裡己經住了7年多。從11歲離家給富農劉十六家放牛以來,他的一生是在謀生的奔波與戰爭的馳騁中度過的。中南海,這是他少小離家以來住留最久的地方。彭德懷埋頭大步,跨出永福堂,徑直上了那部黑色吉姆轎車。中南海碧波依舊。汽車駛出西門,彭德懷沒有回頭瞥她一眼。其實,7年來他就沒有給過她多少青睞。儘管他晚飯後也時常在湖邊散步,滿腦子裝的總是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很少有閒心去品味她的旖旎風光。甚至感到住在這宮牆之內,有違他的意願,曾想搬出中南海另覓住處。他卻不曾想到今天是在這種情況下離開這個地方。
幾天前,他把嶄新的蔚藍色元帥服、狐皮軍大衣、幾件軍裝、幾枚勳章、一幅辛亥革命元老廖仲凱夫人何香凝繪贈的猛虎圖,上交給了黨中央。留下書籍、必要的換洗衣服和日常用品,還有幾件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東西:一支左輪手槍、一枚紅星勳章、一包歷史資料、八塊從紅軍時代儲存下來的分夥食尾子所得的銀元。他將要開始一種從來沒有體受過的生活——離群索居、閉門思“過”。
195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歡慶共和國成立十週年。遊行隊伍五彩繽紛,歡聲如雷。城樓上,以毛澤東為中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微笑著,頻頻向從東向西涌流的人群揮手致意。
天安門前的檢閱指揮車上,肅立著向受檢部隊舉手還禮的新任國防部長——另一位元帥林彪。人們很少注意到今天少了一個彭德懷。即便注意到的人,對於在當時群星燦爛的政治舞臺上隕落了一個彭德懷,也並不感到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會有什麼重大影響。而導致彭德懷 “隕落”的廬山風雲,卻悄然掀起了在中國共產黨內開展慘烈“階級鬥爭”歷史帷幕的一角。
離開中南海前,彭德懷接到了“十一”登天安門城樓的通知,他還保留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他向秘書擺擺手,表示他不準備去。在這個情況下,他和許多人怎麼見面呢?
10月1日,彭德懷一整天都在整理安頓他的書籍、檔案。晚上,他漫步到吳家花園南門外,站在一張木椅上,向東南方向眺。天際閃耀出一朵朵禮花,那是天安門的焰火,彭德懷不時指點著。此時此刻,他的心情很平靜,儘管大躍進造成巨大的損失,但十年的成就是偉大的,足以驕人的。他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衷心為建國十週年高興。
國慶節剛過,彭德懷就在吳家花園內翻土、挖塘、平溝。吳家花園據傳是吳三桂修建的一處園林。吳三桂原是明末的遼東總兵,後降清。滄桑300年,這座園林究竟幾經易手,已不可考。解放後,做了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專家招待所,這“吳家”二字,卻始終冠於該園的稱呼上。
吳家花園的中心是一座京式四合院。迴廊四合,南北東西14間屋子,自成園中之院。正室門外廊柱上懸著一副木刻楹聯:“雲山繪合天然畫,月下閒觀物外春”。門上匾額題為“懷馨堂”。院外園內有小橋流水、假山亭閣和一些副宅,佔地約5畝,繞以亂石鑲砌的圍牆,是一個既不華麗也不寒陋,頗為幽雅的去處。在楊尚昆把彭德懷關於搬出中南海的要求報告給毛澤東後,毛澤東馬上同意,指示楊尚昆給找一處好一點的房子。經楊尚昆親自安排,找到了它。
吳家花園所在的掛甲屯,座落在頤和園東約二里的地方,周圍是一個大村落。這個村落很奇特,分為東南西北四塊,各有一個名稱,西北角為虎城,西南角叫掛甲屯,東北角叫北門樓,東南角叫教養局。這些威武森嚴的名字,把這個村落的歷史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村人傳說宋朝楊家將中的六郎曾在這裡晾曬愷甲,因而得名。但宋代,燕雲十六州先後屬遼、金、元,楊六郎何能來此曬甲?倒是元、明、清三代,西郊為京裴衛戍之所,將軍掛甲總是不乏其事的。
彭德懷元帥今天來這裡掛甲。掛甲屯這個名字,與其說它是一段歷史的陳跡,毋寧說它是一個歷史的預示。
彭德懷初進吳家花園,對著大門的牌號仔細看了一眼,上面標著“教養局”幾個小字。這二個字是沿用了民國初年曾在此地設定的戒菸酒教養總局的名稱。這個門牌號對彭德懷此時的心情與處境來說,未免難堪。他對左鄰右舍說:我不是到這裡受教養的,我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