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方針在華北的具體運用及其偉大成功。
在這場光耀千秋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就彭德懷來說,還有其恆久不變的方面,就是他始終如一地和士兵同甘苦,與人民共呼吸。在延安,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續範亭將軍見到彭德懷,有感於彭德懷的艱苦卓絕、肝膽照人,題詩相贈:
爽直將軍貴姓彭,
志如鐵石氣如鯨。
三軍一致稱模範,
粗布征衣半老兵。
在八路軍總部居住過的地方——山西潞城的北村,武鄉的土家峪、磚壁,遼縣的武軍寺、麻田……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彭德懷為群眾飢送食、寒解衣,為村莊築堰修渠,替老弱擔水挑柴,做了數不盡的好事,表現了他對舊社會苦難人民的無限同情。太行山的群眾把他的名字刻在自己的心碑上,即使是以後“反右傾”和“文化大革命”的狂暴,也未能把他的形象從這個豐碑上挖掉。1959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後,全國大批彭德懷,八路軍總部曾駐留過的麻田村支部書記劉米貴被指定去太原批彭,一言未發,回村後憂病而歿。麻田村當年的民兵王福臣,為躲開會臥床不起,不久也抑鬱死去。王福臣臨終時,把當年“老彭”從自己肩上取下來,披在他凍得瑟瑟發抖的身軀上的舊棉大衣留給兒子做傳家寶(按:這件軍衣現收存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把“老彭”在全國解放後寫給他的信和送給他的照片端端正正放在胸前,帶向他冥冥不可知的去處。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為彭德懷平反昭雪,“老彭”被迫害致死的訊息傳到太行,當年的村幹部、民兵、婦救會員及抗日群眾不禁痛哭失聲。
第15章 臨危受命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毛澤東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彭德懷兼總參謀長。至1947年3月,彭德懷一直在中央軍委協助毛澤東、朱德等運籌帷幄,決策軍機。他胸懷全域性,審時度勢,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代中央軍委起草了許多重要文電,指導推動了有關地區和部隊的鬥爭。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他一面電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面加緊向華北和東北運兵,加快內戰步伐。蔣介石調兵沿平綏路、同蒲路、平漢路、津浦路,進攻華北解放區。為了遲滯和阻止國民黨軍前進,鞏固和發展解放區,必須破襲運送國民黨軍和戰爭物資的鐵路交通。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陸續發出了有關指示。彭德懷在8月下旬和10月中旬先後起草了中央軍委關於華北軍事部署和破路指示,指出:破路、破車、襲擊、阻擊,遲滯頑軍前進,在有利時機集中力量殲滅其一部至大部,這種交通戰將是長期的。“在交通線上糾纏頑軍愈久,削弱消滅頑軍愈多,就可推遲與破壞頑軍的大舉進攻,便利解放區的擴大與鞏固”。要求有關部隊徹底破路,殲擊沿鐵路線向解放區推進的國民黨軍。
國民黨的區域性軍事進攻受挫後,在1946年1月10日同中國共產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國民黨政府以接收東北主權為名,頑固堅持東北不在停戰範圍之內,加緊運兵搶佔城市與交通線,企圖佔領整個東北。1月16日,彭德懷擬稿的中央軍委致彭真、伍修權①的覆電中指出:東北的武裝衝突前途是難以避免的。我軍必須堅持自衛原則,才能有理;利用時間訓練軍隊,在頑軍進攻時給以殲滅性打擊才有利。掌握住有理、有利兩個原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彭德懷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本質及其出爾反爾的狡詐伎倆有清楚的認識,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清醒的估計,對於國民黨軍的進犯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從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下達停戰令,到1月底的20天裡,彭德懷代中央軍委草擬了十幾份指示電,一再強調既要遵守停戰協定,又要堅持現有陣地,堅持自衛原則。1月15日致電陳賡①:頑軍自14日(按:停戰令規定至遲在1月13日午夜,雙方軍隊各自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以後繼續向我進攻者,必須堅決自衛,徹底殲滅進攻之敵,收復14日以後被頑軍佔去之城鎮鄉村。這一自衛原則必須堅持到底。否則不僅成了無條件退讓,喪失人民已得的利益,且內戰亦無法停止。
1月17日,彭德懷寫了中央軍委致中原局鄭位三、李先念電,明確指出:“我們的對手是有經驗的,而且很狡猾的反動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鬆消滅我們的企圖。”停戰令公佈後,一方面要開展和平民主的攻勢,一方面又要隨時提高警惕性,堅持自衛原則,防止對方的突然襲擊。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