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的人離開南會村,轉入反“掃蕩”作戰。日軍對於這裡剛剛舉行過的一次重要會議一無所知。

由於敵人的“掃蕩”這次會議沒來得及展開討論。但彭德懷報告中的基本分析和各項鬥爭方略,在各軍區、根據地的執行中,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八路軍在敵後,除抗日根據地這一主陣地外,又開闢了新的陣地。這個新戰場出現在敵後的敵後,即在敵人構築於敵後抗日根據地周圍的封鎖溝牆、堡壘、據點、交通線的後面,在敵人的治安區和準治安區俘口敵佔區和接敵區)裡。這個由開展偽組織的工作和敵佔區接敵區的群眾工作而開始的新的進軍,在敵人的心臟裡播下了抗日火種。華北到處都是抗日軍民鬥爭的前線,華北一切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成為日本侵略軍的對頭。這一場沒有固定戰場的戰役,自不像百團大戰那麼迅猛,那麼轟轟烈烈;對敵人卻是致命的,其激烈和尖銳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1年11月北方局會議後,華北敵後的掃蕩與反掃蕩,蠶食與反蠶食,構成敵我之間空前尖銳複雜的鬥爭局面。其中,突出而帶有轉折性的,是反蠶食鬥爭。

1942年的最初幾個月,華北抗日根據地繼續嚴重退縮。令人不安的是,有的接敵區變成游擊區,游擊區變成敵佔區,是在一種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發生的。經過深入的分析,彭德懷指出,根據地的退縮,由敵人的蠶食造成者佔十分之七八。

在2月反“掃蕩”作戰中,彭德懷和左權就特別注意考察行軍所過遼縣、黎城、武安、涉縣等縣的接敵區的狀況。彭德懷感到在模糊不清的狀態後面,隱藏著敵人精密策劃的一套做法。和對付敵人的“治安強化運動”一樣,首先需要弄清敵人進行蠶食的具體策略。

3個月以後,敵人的蠶食政策對八路軍來說,已不再詭秘莫測。彭德懷和左權以其豐富的經驗和銳利的目光,從各地的經驗和大量情報中研究分析,得出結果:敵人的蠶食政策在實施上十分靈活,變化多端,但仍有其一般的步驟可循。大體是:第一步:向準備蠶食的地區——根據地邊沿進行秘密活動,建立特務組織,發展暗“維持”。配合殘酷的“掃蕩”、鎮壓,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狀態,做蠶食的準備。

第二步:準備完成後,依託其據點迂迴30到40裡建立新據點,將被蠶食地區變成一個個被敵封鎖包圍的方格。一個個格子連結起來,形成格子網。在網內公開其秘密組織,捕捉抗日干部。先以很低的條件迫使群眾建立公開“維持”,上鉤後即行強化,這是根據地變為游擊區(即敵所謂“準治安區”)敵我鬥爭最尖銳、最複雜的階段。

第三步:敵第二步如得手,即深入鞏固,使這些地區變為完全的敵佔區。抗日組織和民眾遭受嚴重摧殘,而敵人又利用這些地方再向根據地內進行新的蠶食。

為了修路、挖溝、築碉堡、造據點,敵人拆民房、毀民田、抓勞工,耗盡民力。

1942年5月4日,由彭德懷授意,左權執筆,起草了北方局和華北軍分會共同簽署的、發向華北全黨全軍的《關於反對敵人蠶食政策的指示》。《指示》在分析揭露了敵人蠶食政策的三個步驟之後,提出,敵人的蠶食政策在政治上、軍事上有其極嚴密的配合,但空隙還是很多。敵人的根本弱點——兵力不足,前進則後方空虛,不能不更多地利用偽軍偽組織。這就予我更多的機會,以廣泛的遊擊活動和政治進攻使敵人顧此失彼。

《指示》針對敵人的蠶食步驟,提出了具體的方針辦法:在敵人準備蠶食的階段,發動群眾開展反奸細鬥爭,杜絕暗“維持”。在敵人蠶食陰謀已實現的第二階段,以武裝鬥爭為主,乘敵立足未穩給以有效打擊,阻撓敵建立據點,肅清敵偽組織,鎮壓漢奸,發動群眾反“維持”。在敵己達到蠶食目的的第三階段,則轉變鬥爭方式,深入秘密工作,積蓄力量,待機恢復,打擊敵之出擾部隊和深入根據地的點線,停止敵之繼續擴張。

《指示》強調,在反蠶食鬥爭中,要以堅強的武裝為核心,堅持武裝鬥爭,堅持陣地。為此,決定各地(特別是平原地區)的正規軍,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力量,以連、營為單位,分散到各縣活動,發揮武裝工作隊在反蠶食鬥爭中的作用,加強地方武裝及民兵遊擊小組的建設。

在晉西北,一二○師政委關嚮應仔細研究了這一指示後說:“北方局軍分會反蠶食鬥爭的指示,不啻是一劑起死回生的對症藥。”

北方局和華北軍分會關於反蠶食鬥爭的指示是敵人蠶食政策的剋星,對扭轉敵後根據地退縮局面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被習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