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戰鬥,結束了敵人的追剿。

就在這時,毛澤東詩贈彭德懷,讚揚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無畏的作戰精神:

山高路險溝深,

騎兵任你縱橫。

誰敢橫槍勒馬,

唯我彭大將軍。

彭德懷回憶當年他看到毛澤東寫給他的這首詩後,曾將末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然後將詩還送毛澤東。

這首詩今天已被人廣泛傳誦,成為不僅是對當年的彭德懷,也是對彭德懷一生的最簡潔又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第08章 馳騁陝甘寧

1935年11月3日,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聶洪鈞為委員;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統一指揮作戰。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番號,下轄一軍團、十五軍團,共11000 多人,任命彭德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葉劍英為參謀長。在恢復一方面軍番號時,彭德懷提出為保留井岡山的旗幟取消三軍團建制的意見,將原三軍團列入一軍團序列,即將十團、十一團、十二團編為紅四師,十三團編入紅一師。他這種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兵權的高尚品德,博得全軍的敬佩,也為後來紅軍的縮編工作作了表率。

這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深,蔣介石仍然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即加調東北軍5個師,分東西兩路,向陝北革命根據地撲來。企圖消滅中央紅軍於立足未穩之際。

毛澤東決定集中紅軍主力殲其先頭部隊。彭德懷隨毛澤東去道佐鋪十五軍團司令部會見徐海東、程子華,討論決定將殲敵的地點選在直羅鎮。直羅鎮不到百戶人家,位於鄖縣城西葫蘆河中游,是隴東通往陝北鄖縣、宜川的必經之地。鎮址三面環山,地理位置對紅軍十分有利。彭德懷同徐海東到直羅鎮一帶視察,走遍附近山頭,弄清了四周村莊和道路、河流。決定在鎮周設伏,把敵人放進直羅鎮來,一舉殲滅之。敵人果然中計,進入直羅鎮。

21日拂曉,一軍團和十五軍團從隱蔽地區向直羅鎮發起總攻。毛澤東、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這天,降著小雪,吹著北風,兩路紅軍直搗敵營。經過半天激戰,東北軍一○九師兩個團和一個師直屬隊全部被殲。師長牛元鋒被擊斃。隨後,紅軍以少數兵力繼續圍殲殘敵,主力轉去打援。東北軍一○六師得知一○九師在直羅鎮被殲,立即逃跑。23日,一軍團將一○六師圍堵在黑水寺,又全殲其一個團。敵方被迫退兵,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宣告破產。

直羅鎮一仗對中央紅軍立足陝北至關重要,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評價這次戰鬥說:“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對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不久,中共中央決定紅軍由陝北東渡黃河,進軍山西,奪取呂梁山脈,開闢新的根據地。毛澤東認為紅軍應爭取直赴華北前線,對日作戰,只有“以發展求鞏固”,才能擺脫國民黨對陝北根據地軍事上的“圍剿”和經濟上的封鎖,解決紅軍給養和兵員不足等問題。

1936年1月,彭德懷正在甘泉前線指揮作戰,收到毛澤東關於東征決策的電報,閱後思之再三,於1月26日回電毛澤東,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陝北東側黃河,北靠沙漠,西面人煙稀少,不易形成對紅軍“圍剿”的局面,是紅軍活動的好後方,應該鞏固發展這塊根據地。但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會合後,人數大增,陝北貧瘠,紅軍發展有一定的困難,向南要同東北軍和西北軍打仗,還可能把在河南的蔣介石嫡系軍隊引進西北,對紅軍不利。東渡黃河,在呂梁山一帶建立根據地比較理想,但亦有可慮之處:“一是怕渡不過去,當時紅軍在大疲勞之後,體質還很弱,且人數也少,包括劉志丹、徐海東兩部分才一萬三千餘人”:“二是東渡黃河後,在蔣軍大增援下,要保證能夠撤回陝北根據地”。彭德懷以後回憶說:“我這種想法,反映了當時紅軍體質弱的實際情況以及長征中沒有根據地的痛苦教訓。”

1936年1月27日,彭德懷從前線趕赴延安,參加1月3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的軍事會議,討論東征問題。會上爭論很大,主要是怕紅軍東渡丟了陝北根據地;也有惡意指責的,李德在他的《對戰略意見書》中,說東進是“想挑起日蘇戰爭”。彭德懷在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